【推拿】 | 養生知識網


 



腹診推拿療法

 腹診推拿療法
  腹診推拿療法是以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等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腹診法為主要辨證手段,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腹部為主要作用部位的一種推拿療法。腹診推拿療法是駱俊昌老醫師通過努力。     鑽研和反覆實踐,而發展創用的一種推拿流派。同時駱俊昌老醫師根據臨床經驗,結合推拿手法的作用特點創用了“治療八法,,即補法、溫法、和法、消法、通法、汗法、吐法、下法。腹...



推拿的來歷和優點

 推拿的來歷和優點
       養生之道網導讀:推拿(massage),也可以叫按摩,中醫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推拿又有“按蹺”、“蹺引”、“案杌”諸稱號。推拿,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



自我推拿緩解腰痛法

 自我推拿緩解腰痛法
養生導讀:常坐辦公室的,哪個不腰酸背痛?白領每天幾近一半的時間都坐在辦公室內,每天同一個坐姿伏案工作,長時間下來腰酸疼痛是在所難免的事。一般白領腰疼大多數都是由於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勞累引起的腰部疼痛、酸脹,可自我推拿來緩解症狀。現在為各位深受腰疼之苦的白領們提供些自我推拿方法緩解腰疼。 1、拍法 用虛掌拍打兩側腰部,約2分鐘。 2、推法。 用拇指指腹和手掌分別自上而下直推腰...



經絡推拿養生法

 經絡推拿養生法
經絡養生是中醫裡面比較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它具有保健、治療、排毒、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是一種既古老又新興的綠色自然療法,那麼經絡養生發到底是怎樣的呢?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網絡週身的一個系統。內經曰:“經脈者,內通臟腑,外絡四肢百骸。”“經脈者,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故又有“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之說。穴位...



推拿按摩祛病又養生

 推拿按摩祛病又養生
養生導讀:推拿,又稱按摩,就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給自己按摩。 古方中醫養生專業人士指出:中醫認為,機體有很多穴位,每個穴位常進行中醫推拿按摩可起到養生保健、防病祛病之功效。 一、按摩部位保健 1、經常推拿按摩腋窩 中醫認為,腋窩部位千萬別忽視。常按摩腋窩可促進血液循環。這是因為腋窩是血管、淋巴、...



簡單推拿治療小兒腹瀉

 簡單推拿治療小兒腹瀉
       養生之道網導讀:寶寶最害怕的莫過於打針、吃藥了,但是面對寶寶最常見的腹瀉還有更好的方法麼? 兒童中醫保健專家表示:可以通過推拿的方式調理寶寶腹瀉的症狀,也是兒童中醫保健的一個重點,有效緩解寶寶腹瀉的好方法,讓我們具體瞭解一下吧。   兒童腹瀉                 推拿治腹瀉   導致寶寶腹瀉的原因有很多,...



腿部酸痛推拿緩解法

 腿部酸痛推拿緩解法
養生導讀:時下,不少女性感到腿部沉重疲倦,需要保養。腿腳,承載著整個人體的重量,適當的放鬆,可以緩解腿部的壓力。俗話說人老先老腿,尤其是女性。常穿高跟鞋,過高的鞋跟使得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向上移,而且處於緊繃的狀態,這對腿部血液循環非常不利,肌肉缺氧容易疲勞酸困,而且還會抽筋。 推拿緩解腿部酸痛方法: 1、患者趴姿(或平躺):用手(拿法)來放鬆整個腿部肌肉。 2、用滾法:整個大腿...



小兒厭食推拿妙招

 小兒厭食推拿妙招
 〔病因病機〕 (1)乳食不節:小兒餵養的原則應當是“乳貴有時,食貴有節”。飲食沒有規律、沒有節制可導致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慾不振或厭惡乳食之症。 (2)痰濕滋生:乳母過食寒涼,小兒嗜食生冷瓜果,導致脾陽受傷,痰濕內生,壅阻中州,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出現厭食。 (3)蟲積傷脾:小兒脾胃虛弱,食不潔飲食或有吮手指的習慣易患腸道蟲證。蟲積擾亂脾胃氣機,影響消...



針灸推拿防流感

 針灸推拿防流感
   甲型H1N1流感臨床早期症狀與普通流感類似,有發燒、咳嗽、疲勞、食慾不振等,還可以出現腹瀉和嘔吐等症狀。中醫認為,甲型流感屬於中醫時行感冒,風熱疫毒犯及衛氣,可及營血。多由人體正氣偏虛,起居不慎,汗出當風,感邪而發病。若一向身體虛弱,感邪較重的病人,亦有少數病情引起耗血陰傷。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經驗。目前主要的預防措施有應用中草藥預防以及使...



小兒發熱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發熱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發熱是由於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體溫異常升高的一種常見病症。臨床上許多急性傳染病初起往往以發熱為主要症狀,應予注意,以防延誤救治。   病因病機 1. 感受外邪 多發生於氣候突然變化,冷熱失常的冬春兩季。 風寒、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客於肺衛→表衛調節失調→衛陽閉郁→發熱 2. 陰虛內熱 素體陰虛,久病熱病傷陰,久瀉久吐傷津,過食溫燥之品→陰津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