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養生知識網

 



中醫的色彩和味道

 中醫的色彩和味道
心屬火 紅色和苦味入心 紅色具有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和增強血液循環、促使神經系統興奮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腎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所以,中醫提倡在夏天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食品如苦瓜、茶葉、咖啡、可可等。 肝屬木 青(綠)色和酸味入肝 青綠色可調節體內平衡,消除緊張情緒,起鎮靜作用,有助於減輕頭痛、發熱、暈厥失眠。酸食能開胃,增強肝功能,利於鈣、磷的吸...



中醫針灸的作用

 中醫針灸的作用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針灸的作用,針灸是我國醫學上的寶貴遺產。那麼中醫針灸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針灸的作用。 針灸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



中國傳統中醫養生之道

 中國傳統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的措施   順時養生即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綜合調養的養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調神養生即調養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調神外,還有養靜藏神、動形怡神、移情易性等養神之法。 飲食養生提倡飲食有節、注意飲食衛生、克服飲食偏嗜和藥膳保健等。 惜精養生有節欲惜精、節房事及注意房事衛生等措施。 傳統健身術養生...



推薦中醫四大虛症經典補品

 推薦中醫四大虛症經典補品
  今社會,工作繁忙,生活緊張,體力與腦力消耗很大,多數中青年人健康透支,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未老先衰的徵兆,也就所謂出現乏力症群、亞健康的狀態。中醫認為,出現不同程度的各種虛證,應該用不同的補品進補,才是正確的有益的方法。否則會得不償失,甚至有害無益。下面我們就給大家推薦中醫四大虛證經典補品—— 氣虛多食人參 表現 主要為神疲乏力、氣短、倦怠等乏力症群...



中醫秘方能夠有效的幫助你緩解痛經問題

 中醫秘方能夠有效的幫助你緩解痛經問題
中醫秘方能夠有效的幫助你緩解痛經問題,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週期而發,嚴重者可伴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 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多因生殖器官...



中醫足底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足底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足底養生可以隨時隨地實行,按壓搓和敲擊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費時不多。中醫足底養生以中醫的理論和診治經驗為基礎,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具體方法如下: 一敲擊腳底 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拳頭敲擊腳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通過敲擊給腳底以適當的刺激,促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可使內臟功能得以增強,盡快恢復精力。 正確的敲擊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腿...



中醫經典養生法 強身健體延緩衰老

 中醫經典養生法 強身健體延緩衰老
養生之道網導讀:每個人都想自己活得長久,能夠延年益壽,因此她們做著各種各樣的抗衰老事情,那麼到底如何抗衰老?怎麼樣做可以延年益壽?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盤點了一些養生抗老方法,快去看看瞭解下吧。 中醫養生 中醫經典養生法 強身健體延緩衰老 中醫經典養生法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套養生方法,源於古代“修崑崙法五宜”、“左洞真經按摩導引訣”等古人的養生著述。 養生法首先見於...



中醫健康觀養生指導

 中醫健康觀養生指導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



中醫調養亞健康有新方

 中醫調養亞健康有新方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當今世界上有75%的人群處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而調治亞健康狀態則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 中醫治未病與亞健康 中醫學認為首先是“消患於未兆”、“濟羸劣以獲安”,其次才是治病。這裡所謂的“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徵兆之時;所謂“羸劣”,即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這正是現代人所說的亞健...



盤點中醫針灸保健方法

 盤點中醫針灸保健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語:保健灸法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於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入門》裡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至於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