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 | 養生知識網


 



芒種節氣養生的12個要點

 芒種節氣養生的12個要點
養生導讀:6月6日就是芒種節氣,暑濕是這個時期的特點,為了適應天氣的變化,芒種節氣養生一定要做好。那麼芒種節氣如何養生呢?小編為你整理了12個要點! 芒種節氣養生的12個要點 芒種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緊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氣象資料顯示,芒種時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天氣炎熱。芒種時節雖未進入盛夏,...



秋季科學養生 飲食運動皆需講究

 秋季科學養生 飲食運動皆需講究
 飲食要滋陰忌燥 秋氣為燥,燥最易傷津液,而見口乾、唇乾、咽干、鼻干、皮膚乾燥、乾咳等“燥”性表現。因此飲食以“潤”為主,以養陰潤燥。 養陰潤燥的食物主要有蜂蜜、百合、銀耳、山藥、蓮子、核桃、芝麻、梨、香蕉、話梅等。“話梅特別適合秋季食用,中醫認為酸甘化陰,話梅酸酸甜甜正好符合‘以潤為主,佐以酸味’的養生法。”此外,還應注意多飲水。...



清明養生 動不宜大

 清明養生 動不宜大
養生之道網導讀:清明節很快就要到了,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除此之外,清明還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 中醫養生 重在清明節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從中醫來說,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因此,建議大家穿著寬鬆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盡量多活...



冬至日四招對抗呼吸道疾病

 冬至日四招對抗呼吸道疾病
12月晝夜溫差大,人們主要在室內活動,加之冬季人們習慣於門窗緊閉,室內通風不足,大大增加了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幾率。其中流行性感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易在集體單位發生暴發。 疾控專家表示,預防措施上應注意保暖,增加體育鍛煉,流感流行季節少去公共場所或空氣混濁場所;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體弱者等可考慮應用流感疫苗進行免疫預防。如出現類流感症狀者,應及時就診治療和休息。 此外,學校...



苦夏 醒脾開胃是關鍵

 苦夏 醒脾開胃是關鍵
苦夏會影響身體健康 苦夏症多發生在平素體質較弱、脾胃消化能力不強的人身上。苦夏病人對高溫、高濕的特殊氣候環境適應性差,對流向身體各臟器的血液不能有效分配,以致胃腸血流量少,消化吸收不好,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吸收;加上夏季身體因高溫的刺激,需耗損更多的能量,因而體內營養入不敷出。此時要保持正常的體力活動,就需要動用體內貯存的血液和養分。但人體對這些營養成分和能量的代償是有限度...



秋季需要提防3種疾病

 秋季需要提防3種疾病
秋季提防3種病      提醒1:抵禦呼吸道疾病 呼吸專題      現在早晚溫差開始增大,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熱乍涼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極易使人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來說,因為他們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容易受氣候季節溫差的影響,更容易引起感冒、咳嗽。這個季節早晚...



立秋最適合做哪些運動

 立秋最適合做哪些運動
立秋時節,幾場秋雨,氣溫大大下降,此時,這種涼爽舒怡的天氣正是鍛煉身體的黃金季節。 俗話說:食補不如鍛煉,運動永遠是瘦身的不二法則。下面就介紹幾種秋季適宜健身運動 爬山可以促進毛細血管功能,使感覺全身舒爽通暢;爬山可以明顯提高腰、腿部的力量,行進的速度、耐力,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等身體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爬山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



初秋未到進補養生應注重鍛煉

 初秋未到進補養生應注重鍛煉
專家指出,初秋養生飲食仍應以清淡為宜,並要加強身體鍛煉和及時保暖以預防疾病。 防感冒1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入夜後氣溫驟降讓習慣於晚上開空調睡覺的市民最近頻繁中招。據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胡佩村主任介紹,近兩周感冒發燒的病人增加了四成左右,細菌和病毒感染的病例都有,患者主要表現為高燒、咳嗽和咽喉炎。 醫生提醒: “預防感冒的方法是要加強鍛煉,增加身體對寒冷...



處暑氣節:最適合做哪些運功

 處暑氣節:最適合做哪些運功
 強健的體魄,良好的體質取決於多種因素,如先天發育、飲食結構、醫療保健、生活環境、體育鍛煉等。從某些角度來講,健身鍛煉可以彌補先天不足。而運動保健也是取得健康最為簡便易行、最為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處暑過後早晚氣溫低,白天氣溫高。特別是經過幾場秋雨,氣溫有所下降,在經歷了炎夏的酷暑和濕悶後,人們倍感秋季的涼爽和舒適。宜人的...



處暑氣節: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氣節:祛暑防燥更重要
 處暑(公歷8月23日,農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但同時專家也提醒,處暑後本市天氣依然悶熱,防暑祛濕仍然很重要。 秋燥易傷津虧陰 中醫學認為,秋季是多事之秋,氣候處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