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兩虛慢性下肢潰瘍的中醫方 | 養生知識網


 

A-A+

氣血兩虛慢性下肢潰瘍的中醫方

2022年05月1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慢性下肢潰瘍是臨床外科常見。多見於下肢的潰爛,癒合比較困難。所以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會發生癌變,導致截肢。下面一起來看看中醫是如何治療慢性下肢潰瘍的吧!

氣血兩虛慢性下肢潰瘍方

處方:茯苓、 白芍、金銀花各18克,白朮15克,黃芪、黨參、皂角刺各25克,甘草、川芎各6克,當歸、桔梗、白芷各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劑。

功效主治:補益氣血,托毒生肌。用於治療慢性下肢潰瘍,中醫辨證屬氣血兩虛型。症見潰瘍日久不斂,腫勢平塌,瘡面蒼白,腐肉難脫,新肉不生,膿水清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唇色蒼白,呼吸氣短,聲音低微,心悸不寐,頭暈眼花,飲食不振,四肢不溫,自汗,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治潰結四神丸有奇功

筆者曾治多例潰結人,試用四神丸加減後屢有奇效,現舉一案如下:薛某,男,48歲,某鄉鎮主要幹部。自訴患“潰瘍性結腸炎”多年,經常腹痛,晨瀉,甚至可見血便,伴神疲乏力,腰膝疫軟,四肢厥冷,消瘦明顯(身高180厘米,體重55千克)。觀其舌淡胖而苔白膩,脈象濡細。患者證屬脾腎陽虛型洩瀉,予四神丸加減調治,方藥如下:潞黨參30克,炒白朮15克,制半夏10克,廣陳皮10克,炒防風10克,炮姜炭5克,補骨脂10克,肉豆蔻10克,山楂炭10克,六神曲10克,石榴皮10克,地榆炭15克,槐花炭10克,川黃連10克,大紅棗l5克。

服藥兩周,腹痛、腹瀉顯減,苔白膩漸化,精神略振,再予上方加減鞏固療效。續服兩月後,腹痛及晨瀉皆止,再無血便。考慮到“冬至”將臨,續施以膏方調補,藥用:炙黃芪250克,潞黨參250克,炒白朮150克,炒防風50克,茯苓200克,制半夏100克,廣陳皮100克,肉豆蔻50克,炮姜炭30克,補骨脂100克,山楂炭100克,六神曲100克,雞內金30克,熟薏苡仁250克,淮山藥250克,五味子30克,炙甘草30克,巴戟肉150克,淫羊藿150克,杜伸150克,懷牛膝150克,高麗參30克,紫河車30克,阿膠300克,鹿角膠200克,紅棗250克,冰糖250克,黃酒250克。上藥收膏,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淺匙,開水沖服。

開春三月,患者專程來院告知:腹瀉徹底痊癒,深表感謝看著他紅潤的笑臉和已經健壯的體魄(體重63千克),筆者也欣慰地笑了起來。至寫稿止,患者潰瘍性結腸炎兩年餘未再復發。慢性洩瀉或長期便溏,兩醫多診斷為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或腸易激綜合症,也可見如克羅恩、潰瘍性結腸炎等難治性重症。其病因或為飲食不慎,辛辣酒濕過度;或因工作辛勞加之飲食不節;也可由自身免疫失調所致。中醫辨證只需抓住久瀉(特別是晨瀉,又名“五更洩”)、腹痛、肢冷、腰疫、乏力、苔白膩質淡、脈細軟,證屬脾腎陽虛洩瀉,據此無論初診、複診乃至膏方調補,始終堅持以四神丸為主方,即可以收到滿意療效。

浮小麥有故事的中藥

浮小麥,亦名“麥魚”性味甘、涼、具有鎮靜,止盜汗、虛汗、生津液、養心氣等功效。“浮小麥”一詞最早見於古醫籍《太平聖惠》一書。關於它的由來,則流傳著有關王懷隱妙手偶得的故事。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有一天雨後放晴,京城名醫王懷隱到後院查看晾曬的中藥材,發現新購進一堆小麥,便問夥計:“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麥,何人送來?”夥計回答:“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他正欲說什麼,忽見來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對王懷隱懇求說:“王先生,我娘子近來不知何故,常常發怒,有時哭笑無常,整日心神不寧,有時甚至還傷人毀物,真有點怕人,今請先生施恩,為她除病驅邪!”

王懷隱切了切那婦人的脈,又問了幾句病情,捋鬚笑道:“不必驚恐,此乃婦女髒躁症也。”言畢,信手開了一方,上書: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意用漢末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症狀。那漢子持藥扶病婦臨行時,又補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點忘了,她還常常夜間出汗,汗液常濕透衣衫呢。”王懷隱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髒躁症再說吧。”

五日後,那婦人偕丈夫樂滋滋地來拜謝王懷隱,感激地說:“先生救苦救難的大德,我們夫婦終生難忘。真是藥到病除,不愧為杏林名醫呀!”王懷隱關切地問:“今天再來治盜汗症?”那婦人笑道:“不必了,已一併痊癒了。”王懷隱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

後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症病人,由於是用的成熟飽滿的小麥,結果均不見效,他大惑不解,於是查閱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尋求答案。正當這時,店堂小夥計與張大戶的爭吵聲驚動了王懷隱。夥計手握一把張大戶送來的小麥說:“這樣的小麥我怎能收?你別以為做藥就可以將就些,這癟麥子你拿回去吧!”王懷隱聽罷,憶起上次那婦人所用的小麥就是張大戶送來的癟麥子,於是即忙上前道:“張老兄,你這麥子是……”未等先生說完,張大戶便紅著臉訴出了實情:“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麥子,我捨不得丟棄,我估計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來了。”王懷隱聽罷,從中似乎悟出了什麼,便吩咐夥計:“暫且收下吧,另放一處,並註明‘浮小麥’三個字。”

後來,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症,果然治一個好一個,便逐漸認識到浮小麥的功效。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著,合編成《太平聖惠方》一方,並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

從此,“浮小麥”一藥便流行於世,並為歷代醫家治用至今

中醫名詞術語選釋

鎖喉癰

本病多因肺胃兩經感受時邪風熱或心經火毒挾風邪而發。如癰瘍生於喉結之外,紅腫脹大,容易累及喉頭。一般的說破潰流膿者易治。

唇疹

指口唇部發生的干性瘡疹。

口丫瘡

本病多為脾胃積熱所致。常見於兒童,在一側或雙側唇角處有皸(音均)裂,糜爛,說話或進食張嘴時感到疼痛。

口糜

本症多因脾經積熱,上熏口腔,致使口腔內出現白色形如苔蘚狀之潰爛點、疼痛,甚至妨礙飲食。

唇風

本病多因胃經素有濕熱,外感風邪,風熱相搏而起,俗稱“驢嘴風”。多發於下唇,主要症狀是唇部紅腫,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鵝口瘡(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經積熱所致,發生在初生兒則屬胎熱上政。其症狀是口中糜爛,舌面上佈滿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熱煩躁等症。

喉痧(爛喉丹痧)

多發於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與肺胃蘊熱相合,以致熱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現咽痛,紅腫腐爛,熱毒外出於肌表則全身皮膚呈現痧疹;此外還有發熱,惡寒,頭痛等全身症狀。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紅熱。

五輪

眼科的一種學說。眠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五個部位,用於說明局部與內臟相關的生理病理,並作為眼疾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肉輪位於上胞(瞼)和下胞(瞼),胞瞼在髒屬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與脾胃有關;血輪位於兩眥血絡,在髒屬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與心,小腸有關;氣輪即白睛,在髒屬肺,肺主氣,故其疾患多與肺,大腸有關;風輪即黑睛,在髒屬肝,肝屬風木,故其疾患多與肝,膽有關;水輪即瞳神(仁),在髒屬腎,腎主水,故其病患多與腎,膀胱有關。此說總結了眼科的一些臨床經驗,但以五行通套五脫,不免牽強,應用時不宜生搬硬套。

針眼(土疳)

又名“土瘍”。指生長在胞瞼邊緣的小癤。多由風熱或脾胃熱毒所致。初起形如麥粒,微癢微腫。繼則赤痛拒按。相當於麥粒腫。

漏睛(眥漏)

是一種眼眥部的疾病,系因肝經風熱或心火熾盛所致。其症狀為眼內眥紅腫脹大,繼綴發展則潰破流膿,久不收口,纏綿歲月,膿液自內眥的淚竅而出。本病類似於淚囊炎。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慢性下肢潰瘍的護理也很重要,平時要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點清淡易消化的。不但如此還要保持潰瘍部分清潔。

標籤:【中醫】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