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的特殊性是由臟腑之盛衰,氣血之盈虧所決定的,反映了機體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由於體質的特異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形成了個體對疾病的易感傾向、病變性質、疾病過程及其對治療的反映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中醫學強調“因人制宜”,並把體質學說同病因學、病機學、診斷學、治療學和養生學等密切地結合起來,以指導臨床實踐。
一、體質與病因
體質決定對某種致病因素和某些疾...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所以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可能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人捨於臟腑也”(《素問·皮部論》)。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於五臟六腑的傳變途徑。由於臟腑之間有經脈溝通聯繫,所以經絡還可成為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足厥陰肝經挾...
五行學說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l.用於診斷: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臟腑有病可以反映於機體的體表,故《靈樞·本髒》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一般來說,人體內臟的病變或其相互關係的異常,皆可從其色澤、聲音、形態、口味、脈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來。故《難經·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
中醫養生學說撮要
健康長壽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國醫學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道家、佛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一、說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
通絡學說在疼痛中的應用
絡脈為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各種病理變化的實質為“不通”,故“絡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常用於疼痛性疾病的治療。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應用理氣通絡、解痙通絡、活血通絡、通腑通絡、祛邪通絡、補虛通絡諸法治療多種疼痛性疾病,多有較好療效。
理氣通絡
絡氣包括運行經絡之絡的氣和脈絡之絡中與血伴行的氣。絡氣鬱滯,包括兩種絡氣的輸布運行障礙和升降出入之氣機失常。此期主要是絡管的...
中醫養生中提到的長壽學說
中醫學養生保健之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創造發明,對於如何中醫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時,從古至今各家各派的說法有很多,可稱之為長壽學說,以下為你介紹四類:
1、“養身莫善於習動”的主運動說早在《周易·乾·象傳》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運行健動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強不息。《呂氏春秋》也說“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運動為生命的基本...
脾陰學說論淺析
心有心陰心陽、肝有肝陰肝陽、腎有腎陰腎陽,依此,脾亦有脾陰脾陽。人體每一髒都有陰陽兩個方面,一旦出現陰陽偏頗就會發生病變。
脾陰學說的產生與形成
對於脾陰的論述,在明代以前的論述較少。《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脾氣不濡”的的提法;《難經》中有“血主濡之”,濡為滋養潤澤之意,泛指陰血,實指脾陰。張仲景對脾陰論治較多,《傷寒論》指出胃熱不僅傷胃腸之津,還能...
大豆的健康養生學說
大豆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氨基酸組成基本齊全。因此,當發生蛋白質營養缺乏時,大豆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食物。大豆(黃豆、黑豆)極高的營養價值及其優良的健康養生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健腦益智健康養生大豆中的植物蛋白也是重要的健康物質,因為它是大腦從事複雜智力活動的基本原料。
增加食物中大豆蛋白的含量,就能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避免沮喪、抑鬱的深層發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