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絡學說在疼痛中的應用
絡脈為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各種病理變化的實質為“不通”,故“絡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常用於疼痛性疾病的治療。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應用理氣通絡、解痙通絡、活血通絡、通腑通絡、祛邪通絡、補虛通絡諸法治療多種疼痛性疾病,多有較好療效。
理氣通絡
絡氣包括運行經絡之絡的氣和脈絡之絡中與血伴行的氣。絡氣鬱滯,包括兩種絡氣的輸布運行障礙和升降出入之氣機失常。此期主要是絡管的功能性病變,其特徵是以脹痛為主,呈走竄性。絡氣鬱滯多見肝經病變,如脅脹痛、乳房脹痛、陰部疼痛。絡氣鬱滯在心見胸痛,郁滯在胃可見脘痛,郁滯在腹部多見腹痛。臨床治療多選四逆散、逍遙散加減等。多在舒肝理氣的基礎上酌加通絡之藥。
解痙通絡
痙攣多因寒引起,“寒主收引”。如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多以芍葯甘草酸甘解痙;胃腸痙攣,多以良附丸(湯)溫通解痙;頭痛頭暈,類似腦血管痙攣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選解痙舒絡的自擬方天麻鉤籐芍葯湯治療。因此,絡脈痙攣性疼痛治療大法是解痙通絡。
活血通絡
絡脈瘀阻,是指經脈病變呈現器質性病變的病理階段。瘀阻四肢經絡,多見肩痛、臂痛、腰痛、腿痛、週身痛,可選身痛逐瘀湯治療;瘀阻心絡、腦絡,可見胸痛頭暈,可選通心絡膠囊治療;瘀阻肝絡,可選活血化淤藥加地鱉蟲、水蛭、炮山甲等藥治療。因此,絡脈瘀阻性疼痛治療大法是活血通絡。
通腑通絡
邪滯腑絡,是指邪滯腑中、絡運不通引起的腹痛,如便秘之腹脹痛、膽囊膽結石之右上腹疼痛、胰腺炎之中上腹或左上腹痛、闌尾炎之右下腹疼痛、手術後腸粘連性腹痛、肛門隱窩炎性肛周疼痛,其治療思路皆以通降為順,如麻子仁丸、六磨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方中皆選通下之大黃為主藥。腑通邪去絡易通,絡通則痛減。治療此類腑氣不通性痛病,按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選通腑通絡藥每有較好療效。
祛邪通絡
邪滯肌肉、關節、筋骨,可引起這些部位的疼痛,中醫稱痺證。西醫稱風濕或類風濕病。按中醫辨證而言,不論是寒痺、熱痺、濕痺、風痺、頑痺,皆以“宣通”為治療大法。宣以祛邪,通以通絡,在宣散病邪的主方中可入蟲蟻等藥效果更好。
補虛通絡
絡虛不榮,是指絡中氣血陰陽不足,臟腑組織失榮失養的病理變化,也包括絡脈自身虛而失滋的病變。如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既可致心血瘀阻,見胸部痛、氣促、心悸,又可致肺絡瘀阻的胸痛、咳嗽。臨床治療皆以益氣通脈為大法。同樣,虛痺之痛,可選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虛受寒之肌絡之痛,可選當歸四逆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