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血」難治 試試針灸 中醫稱功能性子宮出血為“崩漏”。經典醫籍《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侯》云:“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謂之漏下;忽然崩下,謂之崩中。”《婦科經倫·崩帶門》曰:“血屬陰,靜則(袞)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故七情過極,則五志亢甚,經血暴下,久而不止,謂之崩中……” 由此可見,中醫認為該病是由患者素體脾虛,或飲食損傷脾氣致統攝... 2021年12月1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2 ℃ 次 閱讀全文
4款中藥有效治療痛經 女性痛經是常有發生的事情,不少女性因為痛經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對於痛經,只要好好進行調理便可以有效地減少痛經程度。那麼,要怎麼治療痛經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你介紹4款中藥,讓廣大女性減少痛經的困擾。 治療痛經的中藥——烏豆 烏豆味甘性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烏豆可以治療腎虛陰虧,消渴多飲,小便頻數;肝腎陰虛,頭暈... 2021年12月1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5 ℃ 次 閱讀全文
七個讓你遠離頸椎病的小妙招 頸椎病,成為現代許多上班族的一種煩惱與憂慮。那麼,頸椎病可以自我調節治療嗎?通常通過調理,頸椎病是可以改善的。那麼,如何很好的防治頸椎病呢?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該如何進行調理。 如何預防頸椎病 1.坐姿正確 要預... 2021年12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閱讀全文
胃酸過多 三款飲食幫你調理 養生導讀:我們知道,如果胃酸過多分泌的話將會引起各種腸胃不適症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胃酸的過量分泌。我們很多人都是有發酸水的問題的,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胃酸過多了,而胃酸過多了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的,所以應該及時的治療以及調理,以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導致胃酸過多的原因有很多,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食療方法來調理這一現象呢? 一、冰糖蒸蓮子。 食材:干... 2021年12月1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閱讀全文
幾種人不能吃六味地黃丸 養生之道網導讀:幾種人不能吃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雖然是補腎的佳品,但也要科學的服用,隨意服用反而會危害健康。幾種人不能吃六味地黃丸?下面一起來看看。 六味地黃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的名著《傷寒雜病論》的“金匱腎氣丸”(即桂附地黃丸)。至北宋,太醫丞錢乙認為腎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強調補瀉要同時進行的理論。遂從“金匱腎氣丸”入手,創製了滋補腎陰的... 2021年12月1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 ℃ 次 閱讀全文
脾胃虛寒的原因及其症狀 養生導讀:脾胃虛寒的原因及其症狀,脾胃乃後天之本,生活中的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偏食偏嗜、饑飽不均等都可能傷及脾胃。那麼脾胃虛寒的原因是什麼?脾胃虛寒有什麼症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脾胃虛寒的原因及其症狀吧。 脾胃虛寒的原因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脾胃... 2021年12月1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經絡療法 經絡學習和一般我們走足底按摩和一般按摩保健最大不同是,這個能治病,普通按摩只能簡單保健身體。而且,學習經絡按摩需要專業老師手把手教,否則看一百遍書,自己也找不準穴位。 一般人覺得經絡神奇或者是迷信,其實不然。譬如,一個從沒見過電的人,看見電燈的明滅,一定覺得很驚奇。其實那些埋在牆裡、地下的電線就像人體的經絡,只不過我們看不到,或者目前的儀器不能有效檢測到。而這些穴位就像電燈的... 2021年12月1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5 ℃ 次 閱讀全文
美顏瑜伽 祛痘加淨斑 還記得備戰高考的時候經常要背的一道政治題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批判,而這樣的思路也同樣適用於我們的“面子”問題。痘痘、色斑是每個女性談之色變的話題,同時也不是單純地提升面霜檔次,多去幾次美容院就能解決的問題,與其讓自己的荷包與“面子”一同受苦,不如練習一下頭觸膝式,給身體一個由內而外的調理。 瑜伽認為,血液不淨的時候,就... 2021年12月09日 瑜珈運動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拔火罐減肥常識,拔火罐注意事項 養生之道網導讀:很多人都會採用拔火罐進行減肥,雖說這種方法很好,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麼,拔火罐有什麼注意事項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介紹中…… 很多人都會採用拔火罐進行減肥,雖說這種方法很好,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麼,拔火罐有什麼注意事項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介紹中醫拔火罐減肥常識,一起看看吧 1.時間不宜太久,長時間拔火罐會導致皮膚感染;不少人說火罐這一拔最少要半小時,有的... 2021年12月08日 減肥瘦身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閱讀全文
按摩+食療治癒腸胃不適 養生之道網導讀:不知道最近怎麼的,總是感覺肚子漲漲的,噁心,想吐,整個人也沒什麼精神。以前見到好吃的,梨子總是“兩眼放光”,可現在卻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 中醫認為,氣行不暢是百病之因,氣滯體內,自是阻郁循環。氣不暢則精不生,內臟活力自然受損,造成各部位的酸痛與疲勞。腸胃不適,道因也正是如此。那... 2021年12月0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