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 | 養生知識網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養生篇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養生篇
6月21日為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



慢性胃炎患者入秋生活常識

 慢性胃炎患者入秋生活常識
燥是秋天的天氣,在炎熱的夏天過去之後,隨著夏秋之交的空氣中水濕逐漸消失,自然界開始呈現一片乾燥現象。慢性胃炎患者在此季節中會出現特有的症狀和病理現象,如胃胱部隱痛、口鼻咽干、皮膚乾燥、大便干結等反應。再加上金秋之際瓜果豐盛,慢性胃炎患者也可能因多吃水果而產生問題。 秋燥要區分濕燥和涼燥 在中醫理論裡,秋燥有兩種,一為濕燥,一般在中秋前為多,出現的症狀以陰虛內熱為多,如咽干鼻...



春季養生三種水不能少

 春季養生三種水不能少
 春困、春燥這些都是人們在春季裡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該怎麼辦呢?合理的飲食能為我們解決這些屬於春季特有的煩惱。如茉莉花能消春困、蜂蜜水能潤燥、雞湯能祛春寒等等。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春季養生吃什麼? 茉莉花消春困 民間早有“春宜飲花”之說,而從養生和保健的角度來講也是春飲花茶。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為分明。在春天的日子裡...



鳳尾魚

 鳳尾魚
原料介紹 鳳尾魚是一種回游性小型魚類,平時多棲息於外海,每年春末夏初則成群由海入江,在中下游的淡水入口處作產卵回游。我國沿海各大江河口附近均有分佈、以天津海河、長江中下、珠江口為最多。產期為4~8月,長江中下游清明前的鳳尾魚品質最好。 鳳尾魚體型較小,體長且側扁,向後漸細,頗像一把刀。吻短略圓突,口大,下位,口裂斜,體背淡綠色,體側和腹部為銀白色,體被大而薄的圓鱗,無側線,胸鰭...



春分時節 中醫〞吃春〞經典秘籍

 春分時節 中醫〞吃春〞經典秘籍
春分時期,我國南北氣溫都升到零℃以上,萬物進入春生階段,正是“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村開始忙碌,小麥已進入返青階段。春分節氣,我國不少地方的群眾都有在這一天“立蛋”的習俗,以慶祝春天的來臨。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



八大美食助你抵抗輻射滋擾

 八大美食助你抵抗輻射滋擾
對於和電腦“朝夕相處”的人們來說,輻射的確是個讓人憂心的“副產物”。即使每天塗隔離霜、吃大量的抗氧化劑,再加上防輻射的顯示屏罩,許多人還是覺得不安心。不過,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綠茶、吃一個橘子,就可以幫助常用電腦的人抵禦電腦輻射。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胡蘿蔔、海帶、油菜、捲心菜及動物肝臟等,有利於調節人體電磁場紊亂狀態,增...



春季養生 第一菜 第一茶 第一水 第一果

 春季養生 第一菜 第一茶 第一水 第一果
 春季養生吃什麼好,下面將介紹四類春季養生食物,第一菜,第一茶,第一水,第一果。 第一菜:春筍 說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筍。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對它讚歎不已,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如果說肉食者鄙,食筍則正好相反。筍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雋永。蘇東坡曾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



秋季養生肺為先

 秋季養生肺為先
秋季氣候多變,乍寒乍熱,晝夜溫差大。中醫認為,“秋氣通於肺”,“肺乃氣之海”,“氣乃人之根”。這一理論提示人們,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順應時令的變遷,注意保養肺氣,避免發生呼吸系統疾患。 起居順時 秋季氣溫由熱轉涼,且晝熱晚涼,應做到祖國醫學所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避晚涼,早起以從清爽,吸納新鮮空氣。要敞門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還應...



立夏養生重在養「心」 三類食物保平安

 立夏養生重在養「心」 三類食物保平安
“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同時雨水增多。專家稱,立夏後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學會養“心”。 今年立夏5月6日4時23分   根據新近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歷》,今年立夏的準確時間為5月6日4時23分。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



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是調養生機、去舊更新、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為什麼現在這麼容易上火呢?從中醫理論來說,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建築裡,離泥土越來越遠,吸取的地氣不足,會影響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得體內的“陰”相對不足。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好比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