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 細讀中醫養生精髓 養生之道網導讀:生活條件慢慢變好了,人們開始慢慢的注重了養生,秋季養生,要想真的養生必須抓住要領掌握方法。中醫理論裡氣血中和並非人人都可掌握,讓我們更細緻的來瞭解下。 中醫養生 破繭成蝶 細讀中醫養生精髓 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互根、互生、互用、互動,這是“氣血中和”的理論依據。只有二者關係“中和”才能健康長壽,氣血不和... 2020年04月2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閱讀全文
教你如何正確服用中藥湯劑 據北京中醫醫院特色科主任李建介紹,一般來說,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症和腸胃病的,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後服用;而補益藥... 2020年04月2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3 ℃ 次 閱讀全文
超強!古人養生長壽十訣 泱泱世界,上下五千年,許多人夢寐以求長生不老,求仙方,覓仙果,煉金丹……結果無一人能逃過死亡的劫數。儘管如此,人類也積累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使平均壽命不斷提高。現將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良方介紹如下,只要你身體力行,將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這些保健良方既十分簡單,又很容易做到,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十要訣。 一、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 2020年04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3 ℃ 次 閱讀全文
秋燥注意預防便秘 養生之道網導讀:秋季天氣乾燥,人體水分流失快,因此很容易出現便秘的現象。那麼秋季養生如何防便秘?便秘怎麼調理呢? 1、保持體內水潤 秋季防燥最簡便的一招,就是積極補充水分。一般情況下,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約為300毫升。到了秋天,為了及時補充這些損失,每天至少要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保持... 2020年04月1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7 ℃ 次 閱讀全文
寶寶智商這點事 養生之道網導讀:智商決定了人們的聰明程度,你會看智商嗎?寶寶的智商應該如何培養呢?什麼因素會影響寶寶的智商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智商這回事 海蒂·漢金斯喜歡芭比娃娃和樂高玩具,還愛坐在高高的書堆旁讀書。讓她跨過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門檻的是其最新IQ測試結果:159分。按照“門薩”的說法,普通人的平均智商為100分。這個分數只比愛因斯坦和史蒂芬·霍... 2020年04月10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閱讀全文
女兒生病成就我業餘愛好 記得是晚上,摸著黑轉了好長時間才找到老奶奶家。她接過哭鬧著的孩子,輕輕地在肚子上撫摸幾下,女兒立刻安靜了,很受用地揮著小胳膊,踢蹬著小腿。老人先在孩子肚臍那兒拔了個火罐,她邊操作邊講解,“這叫神闕,你看它是紫的,說明孩子受了寒,拔火罐讓寒氣出來”。 然後老太太讓女兒趴著,兩隻手輕輕地從脖子往下,順著脊椎兩邊邊點邊推。“脊椎兩邊全是穴位,小孩子的常見病推拿按摩就... 2020年04月0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6 ℃ 次 閱讀全文
選中穴位 把身體浮腫按下去 繁重的工作壓力、被打亂得支離破碎的生活習慣、久坐、肥胖或因病和疲勞造成的新陳代謝功能衰退,都會讓水腫不期而至,成為影響你美麗的罪魁禍首——那麼就試試自己動手“對穴下按”,擊退浮腫吧! 攢竹穴 位於面部眉頭兩側,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的穴位,按壓此穴位可以緩解頭痛,消除臉部浮腫。 按壓方法:遵循眼保健操的要求,雙手拇指抵住太陽穴,用食指按住兩側的攢竹穴輕輕旋轉,每... 2020年03月2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8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理論稱活動腳趾可以健胃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人的第二和第三個腳趾與腸胃有關,因此,經常活動它們可以達到健胃的目的。 一個人的腸胃功能好不好, 從腳趾的狀態就可以判斷出來。胃腸功能好的人,第二、三個腳趾往往粗壯而有彈性,站立時抓地牢固;胃腸功能差的,這兩個腳趾乾癟而無彈性,站立時往往抓地不牢。 活動腳趾的方法非常簡單,最常見又有效的有以下幾種: 腳趾抓地:採取站或坐... 2020年03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閱讀全文
針灸需要辨證論治毋庸置疑 記者:對於“針灸的實際應用中不需要辨證論治”這一說法,您是怎麼認為的? 沙巖:針灸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 其中辨病是對疾病整體本質和發病全過程病變規律的認識;辨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機特點的具體認識。由於從病辨證使患者就診時段的病理機制更加具體化,因此辨證也就成為中醫臨床論治的重要依據。針灸臨床同樣如此,首先要問清病情,... 2020年03月1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教你看牙齒辨別疾病 窺一“斑”,知全“豹”。這在中醫理論中多有體現,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幫助辨病,而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方法,觀察牙齒及牙齦情況,也有類似的作用。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餘。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觀察齒和齦可以初步測知腎和腸胃的病變。中醫學裡的溫病學派就對辨驗齒齦十分重視。 牙齒稀疏或齒根外露,可能腎氣虧 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 2020年03月1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3 ℃ 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