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正確服用中藥湯劑 | 養生知識網


 

A-A+

教你如何正確服用中藥湯劑

2020年04月2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3 ℃ 次

據北京中醫醫院特色科主任李建介紹,一般來說,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症和腸胃的,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而治療心肺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後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間服食);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藥時的習慣。李建說,其實,喝中藥不一定要“趁熱”。

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涼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的中成藥也應該以溫開水送服;屬於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

喝湯藥還有溫度要求。熬好的湯藥,一般都要涼一涼等到不冷不熱再服用。但有些中藥服用時,對溫度有特殊要求,有的需要趁熱服,有的則要求完全涼後再服用。

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怕冷、頭痛怕風、全身關節酸痛、不出汗等傷風感冒症狀,應在煮沸後5分鐘取下,稍停趁熱服用,以幫助患者排汗,解除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症狀。中藥熱服還可使疹毒發透,適用於麻疹剛發起的患者,可幫助疹毒隨汗液排出體外,以緩解病情。熱服中藥還有助於消腫,適用於身體浮腫的患者。

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湯藥則要求冷服。如因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發熱的病人,或經常出現口乾唇裂、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熱性症狀,冷服中藥可通過寒涼洩熱,使邪熱外洩,緩解病痛,這類中藥煎服時間較長。

 

標籤:【中藥】、【湯劑】、【服用】、【正確】、【如何】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