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 | 養生知識網


 



11個身體異常症狀 別忽視小心後果很嚴重

 11個身體異常症狀 別忽視小心後果很嚴重
古詩云:“山雨欲來風滿樓”,同樣適用於防病保健。在重大疾病發生前,總有一種或幾種以上的小症狀出現。但是,因為它太平常了,許多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些小症狀。落得個“大意失荊州”的嚴重後果。 下面和你一起學習11個小症狀,辨別身體異常,做好防治準備。 症狀一:打嗝 正常情況:往往與胃部受涼或情緒波動有關,吃飯過快、胃裡吸納多餘的空氣就會引起打嗝。 喝...



中醫預防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預防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預防學有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說,中醫預防的思想源於實踐,奠基於《內經》、《難經》,自《黃帝內經》首先提出“治未病”以來,經過歷代醫家的弘揚光大,中醫預防學的理論日臻完善,並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可以說,中醫預防的思想源於實踐,奠基於《內經》、《難經》,自《黃帝內經》首先提出“治未病”以來,經過歷代醫家的弘揚光大,中醫預防學的理論日臻完善,並有效地...



體質學說的應用

 體質學說的應用
體質的特殊性是由臟腑之盛衰,氣血之盈虧所決定的,反映了機體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由於體質的特異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形成了個體對疾病的易感傾向、病變性質、疾病過程及其對治療的反映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中醫學強調“因人制宜”,並把體質學說同病因學、病機學、診斷學、治療學和養生學等密切地結合起來,以指導臨床實踐。 一、體質與病因 體質決定對某種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中醫養生調養進補之論

 中醫養生調養進補之論
1、中醫的養生觀的根本基礎是“中庸”,是以調節人體的內在的平衡和內與外界的協調為最高境界。 中醫在養生保健,治病調養的過程中,其根本的手段就是“辯證論治”,其應用原則即是“謹查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人體如果在健康的狀況下,體內的狀況,人體與外界適應狀況一定處於最佳的動態平衡,即陰陽平衡。反之則為陰陽逆亂,氣血失衡,則為病患。此恰恰符合古代...



中醫養生理論之問所欲知病因

 中醫養生理論之問所欲知病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問診是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系統而有目的的詢問。包括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起病原因、發病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及過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體來講,可以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等。 一、問寒熱,有病及時發現 寒熱的產生,主要決定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是機體正邪相爭的表現。臨床上常見的寒熱症狀有:但寒不熱、但熱不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



中醫方法巧調養 解決月經期嗜睡症

 中醫方法巧調養 解決月經期嗜睡症
 經行嗜睡是指婦女每遇經行前後,或適值經期,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又欲睡的病證。又稱“經行多寐”、“週期性睡眠過多症”等。有的婦女雖然忘記了來月經的日期,可她有經行嗜睡的特有症狀,屆時自然就知道月經又要來潮了。 經期嗜睡是否正常現象? 一般應該屬於正常現象。因為女性月經前期出現乏力、煩躁、憂鬱、嗜睡,甚至無原因地哭泣或大怒;嚴重者不願意理...



中醫10招 助你擺脫心絞痛

 中醫10招 助你擺脫心絞痛
養生之道網導讀:很多心絞痛患著飽受疾病的困擾,有些一天能發作四五次,也有些幸運的人可能幾天才發作一次,而且不管如何它帶來的疼痛和對生命的危脅都是不能忽視的!下面我們就討論一下,擺脫心絞痛有什麼好方法吧~ 中醫10招 助你擺脫心絞痛 大師手記 中藥湯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良好,改善心律失常也有較好效果,但須患者堅持治療,充分合作,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配合。 ——摘自《郭子光臨...



人太瘦 記得提防10種病危害

 人太瘦 記得提防10種病危害
養生之道網導讀:如今的人們都追求苗條身材,在唐代所盛行的豐滿美早已不在盛行,但是,在追求苗條的同時要謹防疾病危害,人太瘦極易染上疾病。那麼,太瘦易得哪些病?疾病來臨徵兆有哪些? 人太瘦不健康要防十種病 胃下垂 當人體過分消瘦時,身體內腹壁鬆弛、腹肌薄弱,導致用來懸吊、固定胃部的肌肉和韌帶鬆弛無力,腹壓下降,於是整個胃部的位置就會降低、胃蠕動減弱,從而引發胃下垂。 膽結石 過於消瘦的...



口乾口苦是什麼原因

 口乾口苦是什麼原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口乾口苦是什麼原因?口乾口苦作為一種症狀,經常在臨床和日常生活中出現。那麼口乾口苦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口乾口苦是什麼原因 口乾口苦,中醫稱之為少陽病,通俗說就是上火、濕熱,屬肝膽之火。中醫說,肝膽相表裡,口苦屬膽氣上溢,因為膽汁是苦的,所以肝膽火易引起口苦。而膽經屬於中醫所說的少陽經,有火,火又容易傷耗津液,所以同時口也會發乾。 另外,一些疾病...



什麼叫表裡

 什麼叫表裡
 八綱中辨別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二個綱領。表裡是一個相對概念,如體表與臟腑相對而言,體表為表,臟腑為裡;肝與腑而論,腑為表,髒為裡;經絡與臟腑而論,經絡為表,臟腑為裡;三陽經與三陰經而論,則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通常所說的表裡,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臟腑骨髓為內。外有病為表,內有病為裡。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屬表證,病勢較輕;若病在臟腑,則屬裡證,病勢較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