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調養進補之論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調養進補之論

2022年02月0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1、中醫養生觀的根本基礎是“中庸”,是以調節人體的內在的平衡和內與外界的協調為最高境界。

中醫養生保健,治調養的過程中,其根本的手段就是“辯證論治”,其應用原則即是“謹查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人體如果在健康的狀況下,體內的狀況,人體與外界適應狀況一定處於最佳的動態平衡,即陰陽平衡。反之則為陰陽逆亂,氣血失衡,則為患。此恰恰符合古代哲學的“中庸”之道,所謂“過猶不及”。過虛過耗不好,過盈過補亦不好。所以說中醫界所說最高境界的補,決不是單純吃補藥、補品才可以養生。如果身體不虛,而盲目進補,或不恰當的峻補過補亦可導致一系列“誤補益疾”的病患發生。又如身體不虛,反有實火瘀積,清熱解毒,通腑瀉濁,排除體內的垃圾亦是一種最好的補,所以中醫還有“六腑以通為補”之說。對“補益”涵義的真正理解,才是我們日常進補的基礎與原則。

2、調養進補要以辯證論治為根本,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只買對的,不買貴的,這與個人的經濟狀況沒有必然聯繫。調養正確,粗茶淡飯可為仙丹;應用錯誤,美味珍饈亦為毒藥。所以,決不應該盲目的跟風進補,跟著廣告吃藥。而是瞭解或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或疾病性質,客觀辯證的選擇最符合自身狀況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明瞭自身的健康狀況,請醫生幫助分析一下豈不更好。首先應考慮是否需要用補藥,而後再考慮用什麼補藥。臨床時常可聽到“虛不受補”之說,中醫不同意這種說法。治虛症,惟用補法,虛不受補,是因補之不當之故。任何一種虛症,因其體質、病程、病機、部位不同,其補法亦當有別。應當在辨證的基礎上,因證、因時、因地、因人,用藥或施膳。如果不加分析的趕潮流,只知補腎壯陽,當然會補之不當。

         一般說來,中醫將人體虛弱的情況大致分為陽虛、陰虛兩大範疇。陽虛者虛而兼寒,當溫補;陰虛者,虛而兼熱,當滋補;而具體辯證用藥時,又大致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類症型,因此在服補藥時,應根據身體虛弱的不同症型,選購不同的藥物及補品,這樣既有利於充分發揮補藥補品的療效,又可避免盲目進補帶來的不良後果。具體運用如下:

         (一)氣虛當補氣:氣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表現為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短汗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藥補可選用補中益氣丸,食補可選用人參、黃芪、山藥等入藥膳食用。

         (二)血虛當養血:血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虛虧,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髮脫落,藥補可選用歸脾丸、烏雞白鳳丸等,食補可選用桂圓肉、枸杞子、當歸、阿膠等入藥膳食用。

         (三)陰虛當滋陰陰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虧乏,兼見虛熱徵象者,表現除血虛徵象外,尚見口燥咽干、午後潮熱、五心煩熱、消瘦盜汗等,藥補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食補可選用西洋參、生百合、麥冬、銀耳、燕窩、甲魚等入藥膳食用。

          (四)陽虛當溫陽:陽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較甚,兼見虛寒徵象者,表現除氣虛徵象外,尚見畏寒肢冷、形寒畏風、小便清長、大便清溏等,藥補可選用龜齡集、金匱腎氣丸等,食補可選用胡桃仁、冬蟲夏草、鹿角、鹿茸、杜仲、牛鞭、狗鞭等入藥膳食用。

標籤:【之論】、【進補】【調養】【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