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理論之問所欲知病因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理論之問所欲知病因

2021年12月1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問診是對人或陪診者進行系統而有目的的詢問。包括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起原因、發病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及過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體來講,可以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等。

一、問寒熱,有病及時發現

寒熱的產生,主要決定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是機體正邪相爭的表現。臨床上常見的寒熱症狀有:但寒不熱、但熱不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

但寒不熱:如果你感覺寒冷而不發熱,屬於陽氣不足的虛寒症。

但熱不寒:如果你發熱,不感覺冷或反而怕熱,為裡熱症。若高熱伴見口渴喜冷飲、出汗、大便秘結為實熱症。若午後低熱,伴有手足心發熱、夜間出汗、兩顴發紅者為裡虛熱症。

惡寒發熱:如果你自覺怕冷而體溫升高,表示外邪侵襲肌表。

寒熱往來:寒與熱交替出現。寒熱往來定時者,為瘧疾;寒熱往來不定時者,伴兩脅脹痛、口苦,為肝膽病。

二、問出汗,看準病的虛實

汗出與陽氣盛衰、津液盈虧相關。

無汗:如果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為表實症。

出汗:如果外感風邪,發熱、怕風汗出者,為表虛症。

自汗:如果白天稍活動即出汗,常伴疲勞乏力、氣短畏寒,陽氣虛損所致,多為內傷病。

盜汗:指夜間睡著後出汗,伴有發熱、顴紅、心煩、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為陰虛內熱所致,多為內傷病。

三、問疼痛,找準病的位置

有人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比作是死搬硬套,這一點兒也不假。大部分情況下,頭痛並不一定是頭出了毛病,而可能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出毛病了,同樣,腳痛,除了外傷之外的痛,也不一定是腳自身出毛病了。

問頭痛主要是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以觀察病情。

頭痛:突然頭痛,痛無休止,伴有怕寒發熱,多為外感實症。頭痛時發時止,有脹痛,勞累後加重,或伴有眩暈者,多為內傷虛症。

胸痛:肺熱之胸痛以一側為多,發熱咳嗽、痰黃而稠;胸痺症之胸痛前心區有重壓感或刺痛,反覆發作,伴有心悸氣短。

肝膽病疼痛表現為兩脅脹痛不適。

胃病疼痛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伴有噯氣吐酸水。

四、“睡不著”還是“睡不醒”要問清

有俗語說“三十歲之前睡不醒,三十歲之後睡不著”。這說明,人在不同的年齡共睡眠狀況是不一樣的。而對中醫來說,在看病時,一定會問清楚,“是睡不著還是睡不醒”。睡不著屬“失眠”,睡不醒屬“嗜睡”。這二者在病理上相差很大。

1?失眠

入睡難或睡中易醒,醒後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或徹夜不眠,多為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常伴有心悸、多夢、耳鳴、潮熱等症。如因積食上火而失眠,常伴有面紅、氣短、口渴、胃部不適等症。

2?嗜睡

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五、細問飲食口味

飲食口味的異常與津液盈虧、脾胃運化失常有關。

女人在懷孕的時候,一會兒想吃酸,一會兒想吃辣,當你給她準備好了後,她又想吃別的了。這其實就是口味對人體的影響。孕婦的這種症狀也正說明,口味是可以診出病理的。一般說來,通過口味看病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口味包括瞭解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慾與食量、口中異常味覺等方面。

口渴多飲:口渴多飲多為津液已傷,多見於熱症、燥症,或汗、或吐、下利太過。如渴喜冷飲,是裡熱傷津。尿多身瘦為糖尿病。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症。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症或虛寒症,且喜冷飲者屬濕熱症。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多食與偏食:多食易饑,多因胃火盛,胃熱則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為脾胃之氣將絕的徵象。偏食生米、泥土異物等是蟲積。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甜為脾有濕熱,口鹹為腎虛。

假如你的口味異常,請注意,這可能是你被某種疾病所傷。

口苦:多為肝膽有熱、膽氣熏蒸所致。

口甜:指口中自覺有甜味,又稱口甘,多屬脾胃濕熱所致。

口酸:多為肝膽之熱侵脾所致。

口辣:是口中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多為肺熱盛或脾火炎所致。

口鹹:是自覺口中有鹹味,多見於腎虛患者。

口淡:指口淡無味,飲食不香,多見於脾胃虛寒或脾虛運化失常的患者。

口臭:是口中有臭氣,若口氣酸臭,此是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致。

口香:若自覺口香者,多見於糖尿病。

口澀:多見於膽郁肝熱或脾胃衰敗患者,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上夜班後,因唾液腺分泌減少,也會出現口澀。各種癌症後期也有引起味覺苦澀的可能。

口膩:常見於風寒感冒支氣管擴張、痰飲患者。同時,過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糖等)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也會有口膩的感覺。

六、厚著臉皮問二便

中醫確診中,瞭解大小便的性狀、顏色、氣味、時間、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數,排便、排尿感覺等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面對此等問題時,你不要不好意思。

1?便次異常

排便困難,多日不便,稱為便秘。熱盛傷津者為熱秘,陰寒內結者為冷秘,氣機阻滯者為氣秘,氣虛無力為虛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樣,便次增多為洩瀉。大便稀薄不成形為溏洩,多為脾失健運。腹痛洩瀉在黎明者為五更洩,多為腎陽虛。腹痛洩瀉,瀉後痛減為傷食洩瀉。

2?便質異常

排便時肛門有灼熱、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郁。若便黃黏滯不爽,多為濕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3?尿量異常

尿量增多為虛寒。尿量減少由於熱盛、汗多傷津,或因吐瀉損傷津液所致。

4?尿次異常

小便次數增多且每次時間短,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症,若因腎陽不足屬虛症

七、女人的月經要細細問

女人為什麼會有月經?

正常的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就會來月經。這與女性的內生殖器官有關。女性的內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宮、輸卵管構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宮和輸卵管則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幾十萬個卵泡,每個卵泡中含有1個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沒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腦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漸發育,同時合成雌激素。當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之後,細胞變大、變黃,稱為黃體,它不僅合成雌激素,同時還產生孕激素。隨著卵巢分泌激素的變化,子宮內膜受其影響也發生相應的週期性變化。

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內膜細胞增多、增大,呈螺旋狀,稱為增殖期子宮內膜。排卵後,由於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宮內膜發生水腫,腺體產生大量黏液及糖原,內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如果此時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則受精卵經輸卵管運送到子宮內發育,稱為妊娠,妊娠組織合成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持卵巢黃體繼續發育;如果卵子沒有受精,在排卵後14天左右,黃體萎縮,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時子宮內膜中的血管收縮,內膜壞死而脫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經。因此,月經週期的長短,取決於卵巢週期的長短,一般為28~30天,但因人而異,也有23~45天,甚至3個月或半年為1個週期。只要有規律,一般都屬於正常月經。出血的時間一般為3~7天,每一次月經出血總量不超過100毫升。

詢問女人的月經、帶下的情況,可以幫助瞭解病人機體臟腑、經絡和氣血的狀況,對診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一問月經週期多長

月經是有規律的、週期性的子宮出血,是女子發育成熟的主要特徵。月經有正常的週期、經期(表示持續時間)、經量、經色和經質。正常情況下,月經週期為28天左右,超前或滯後7天以內都屬正常的,經期為2~7天,一次月經的總量為50~80毫升,經色多為暗紅,月經質不稀也不黏稠,無血塊,無臭。

生理性的週期異常:有並月、居經、避年和暗經之分。月經定期兩個月一次,稱為並月;三個月一次月經,稱為居經,又稱季經;一年一次月經,稱為避年;月經終生不來且又能懷孕者,稱為暗經。

病理性的週期異常:通常分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之不同。

(1)月經先期:是指連續兩個月月經週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一個月兩次,稱為月經先期。引起本病的原因,多與氣虛、血熱有關。如果月經先期而量多,經色紫紅或深紅、質稠,且病人舌質偏紅者,屬於血熱,致使血妄行。如果月經先期而量多色淡,月經質地清稀,病人唇、舌淡白者,則屬於氣虛,因為氣虛則統攝無力,沖任失固,以致月經提前。

(2)月經後期:是指連續兩個月月經週期推後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稱為月經後期,亦稱經期錯後、經遲等。病因有虛也有實,虛者多因營血虧損,陽氣虛衰,以致經血不足,血海失充。實者多因氣鬱血滯,或寒凝血瘀,沖任受阻。如果月經後期而且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者,屬於血寒;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淡,經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溫喜按者,屬於虛寒;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稀薄,屬於血虛;月經後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紅或有小塊,小腹脹滿而痛者,則屬氣滯。

(3)月經先後無定期:是指月經週期不定,或先或後,超前、推後在7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又稱經亂。發病因素,多為肝郁氣滯,亦可能為腎虧虛。如果月經週期不固定,經量或多或少,色黯紅有塊,或有胸脅、乳房脹痛症狀者,多屬肝郁,為情志所傷,肝失疏洩,氣血失調,血海蓄血的能力失常。

 

2?二問經量有多少

在正常情況下,經量的多少,可因個體差異(體質或年齡不同)而略有差異,當人體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則會出現經量過少或過多,甚至驟然下血不止的病理變化。

(1)月經過多:是指月經週期大致正常,但經量比平常增多,稱之月經過多。多因氣虛不攝血,或血熱迫使血妄行,再者為瘀血內聚、血不歸經所致。經量多且色淡、質地清稀,伴氣短者,多屬氣虛沖任不固;如果量多而色鮮紅或紫紅,質地黏稠有瘀塊,伴有心煩口渴者,則屬於血熱;如果量多而色紫黑有瘀塊,伴小腹疼痛拒按者,屬血瘀。

(2)月經過少:指的是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減少;亦或者經期縮短,經量減少,稱為月經過少。本病多因精血不足,血海空虛,或因瘀血、痰濕阻滯胞脈,血行不暢所致。通常經量少而色淡無瘀塊,且伴有頭暈者屬血虛;經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地清稀,伴有腰脊酸軟,則屬腎虛精血不足;經量少且色紫黑有瘀塊,並伴有小腹脹痛拒按者,屬血瘀;經量少而色淡紅、質地黏稠者,多屬痰濕阻滯。

(3)崩漏:指的是非行經期間突然*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來勢急速,出血量多,如山崩,稱為崩;後者淋漓不斷如屋漏水,稱為漏。兩者可以互相轉化,時常交替出現,故一般均以崩漏並稱。崩漏的形成,多因血熱、脾虛或腎虧虛、血瘀等因素損傷沖任,以致沖任失固,不能制約經血而造成血妄行。下血量多而勢急或量少淋漓不盡,色鮮紅而質地黏稠者,屬血熱;如果兼有心煩潮熱,則為虛熱;兼口渴煩熱,為實熱。下血時色淡質地清稀,伴有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者,則為脾虛氣陷;若兼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者,屬腎陽虛;色鮮紅質地稍黏稠,兼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屬腎陰虛。如果時下時止,時崩時漏,血色紫黑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舌質紫黯者,屬於血瘀。

(4)閉經:健康女子,一般在14歲左右月經初潮,若超過18週歲還未來潮,或者行經正常而又中斷3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但婦女妊娠期、哺乳期暫時性的停經以及部分少女初潮後1~2年內,可能出現一段時期的停經,均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屬於閉經。閉經形成,原因有虛有實,虛者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陰虛血燥或脾虛,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虛,引致閉經;實者多由氣滯血瘀,痰濕阻滯,以致胞脈不通、經血不下行形成閉經。如果18週歲尚未行經,或月經由量少漸至經閉,且兼腰酸腿軟、頭暈耳鳴者,乃屬肝腎不足。若月經逐漸向後推延,經量少,色淡,繼而停經,兼頭昏眼花、心悸氣短、舌色淡,多屬氣血虛弱。若月經由量少而漸至停閉,兼五心煩熱,兩顴紅色,有盜汗,舌色紅、苔少,則屬陰虛血燥。若月經停閉數月,兼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或小腹脹痛拒按,舌有瘀斑者,則屬氣滯血瘀。若月經停閉,兼胸脅滿悶、嘔惡痰多、形體肥胖者,乃屬痰濕阻滯。

3?三問月經經色和質地

一般以經色深紅、質地黏稠為正常;經色淡紅、質地清稀為體虛;經色紫黯有瘀塊,為人本寒;經色暗紅有瘀塊,為血瘀。

4?四問經行腹部痛不痛

婦女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同腰部疼痛,稱為行經腹痛,習稱痛經。其發病原因,可以因情志所傷或六淫為害,致使沖任瘀阻,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勞累所傷,導致肝腎虧虛,精血虧少;或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沖任、胞宮失於濡養,則不榮而痛。臨床上常見有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下注、氣血虛弱以及肝腎虛損等症候。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中醫中的問診對於醫生瞭解病人的詳細情況很重要,任何的細節都不能輕易放過,病人也不能有任何的隱瞞和虛報,要做到病不諱醫,這樣才能找準病根,對症下藥。

 

 

 

標籤:【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