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養生知識網

 



小兒發熱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發熱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發熱是由於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體溫異常升高的一種常見病症。臨床上許多急性傳染病初起往往以發熱為主要症狀,應予注意,以防延誤救治。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病因病機 1. 感受外邪 多發生於氣候突然變化,冷熱失常的冬春兩季。 風寒、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客於肺衛→表衛調節失調→衛陽閉郁→發...



中醫養生足底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足底保健方法
中醫足底養生可以隨時隨地實行,按壓搓和敲擊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費時不多。中醫足底養生以中醫的理論和診治經驗為基礎,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具體方法如下: 一敲擊腳底 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拳頭敲擊腳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通過敲擊給腳底以適當的刺激,促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可使內臟功能得以增強,盡快恢復精力。 正確的敲擊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



頭痛發作 中醫外治十一法

 頭痛發作 中醫外治十一法
多種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出現頭痛症狀。頭痛雖病因多端,但總不出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在治療上大抵外感頭痛以疏風散邪為主,內傷頭痛以滋陰平肝、補氣養血、祛瘀化痰為法。臨床觀察發現,在運用內服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外治法對頭痛有明顯療效。下列幾則外治法可供參考選用。 熏蒸止痛法  藥用川芎15g,晚蠶沙30g,殭蠶20~30g,香白芷15g,將藥物共放入沙鍋內,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紙將沙鍋口封...



中醫巧治慢性疲勞綜合征

 中醫巧治慢性疲勞綜合征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病,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情糾結纏綿,臨床易於誤診為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症等。當前,西醫對此主要有藥物治療、替代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和漸進性運動療法,雖對某些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但整體效果尚不確切,需要進一步臨床評估。 相對而言,在目前慢性疲勞綜合征尚不清楚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的情況下,可通過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來加以調控,其效果往往...



中醫補腎的七大按摩保健新妙法

 中醫補腎的七大按摩保健新妙法
 中醫認為,腎臟為先天之本,身體隨著腎氣的旺盛而生長發育,隨著腎氣的衰退而衰老。因此,補腎很重要,而且要慎重,切記盲目藥補。補腎有何妙方?下面教你中醫補腎的七大按摩保健新妙法。 “擦”雙耳 晨起時,用指尖或羅紋面在雙側對耳輪體等耳部輕輕環形摩擦,或點壓揉按,以局部微脹痛有熱感為度。 “摩”足心 足心的湧泉穴直通腎經,臨睡前堅持溫水泡腳,再將雙手相互摩擦至...



中醫治療陰癢的七大驗方

 中醫治療陰癢的七大驗方
陰癢——病證名。出《肘後備急方》卷五。又名陰門癢、外陰瘙癢。指婦女外陰及陰中瘙癢,甚則波及肛門周圍,癢痛難忍,坐臥不寧。多因脾虛濕盛,郁久化熱,濕熱蘊結,注於下焦;或憂思鬱怒,肝郁生熱,挾濕下注;或因外陰不潔,久坐濕地,病蟲乘虛侵襲所致;或年老體弱,肝腎陰虛,精血虧耗,血虛生風化燥,而致外陰乾澀作癢。現介紹幾種外治本病的驗方。 1.蛇床子30克,川椒10克,苦參20克,百...



七大傳統中醫養生之道的措施

 七大傳統中醫養生之道的措施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淵流長,千百年來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本文就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的措施 順時養生即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綜合調養的養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調神養生即調養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調神外,還有養靜藏神、動形怡神、移情易性等養神之法。 飲食養生提倡飲食有節、注意飲食衛生、克...



中醫養生夏日冷飲消暑有損陽氣

 中醫養生夏日冷飲消暑有損陽氣
冷飲雖能暫時消暑,但性質寒涼,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以及脾胃的消化功能,食用應當有度,切不可貪圖一時痛快而進食過量。以下七類人群則要特別注意,最好別吃或少吃冷飲。   1、陽虛體質。陽虛體質是指陽氣不足,以形寒肢冷為特徵。其特點是形體多白胖、肌肉不健壯,平時手腳冰涼、舌胖且邊有齒痕,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陽氣的功能是溫煦人體,而冷飲易損傷陽氣,令人失去溫煦之功。  ...



中醫揪痧幫你消除腫脹

 中醫揪痧幫你消除腫脹
養生之道網導語: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蘸水夾揪皮膚,造成局部瘀血。這種揪痧使皮膚出現血痕的除痧方法,稱揪痧療法。施行本法時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療法靈活,可根據病情選擇施治部位,頭痛、發熱、身體乏力,自己可以給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自我療法。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過對皮膚的反覆捏扯,可以疏通經絡,使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舒筋理...



中醫推拿治療偏癱的方法

 中醫推拿治療偏癱的方法
(3)背部及下肢部操作:1患者取俯臥位。自上而下按揉脊柱兩側2~3遍,重點在天宗、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掖脊柱兩側2~3分鐘;掖臀部、大腿後部和小腿後部各1~2分鐘,以腰椎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同時配合腰部後伸和患側髖關節後伸的被動活動。2患者取仰臥位。拿揉患肢向下至踝關節及足背部2~3分鐘,重點在伏兔、膝眼、足三里、解溪等穴,配合髖、膝、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