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發作 中醫外治十一法 | 養生知識網


 

A-A+

頭痛發作 中醫外治十一法

2018年08月0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2 ℃ 次

多種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出現頭痛症狀。頭痛因多端,但總不出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在治療上大抵外感頭痛以疏風散邪為主,內傷頭痛以滋陰平肝、補氣養血、祛瘀化痰為法。臨床觀察發現,在運用內服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外治法對頭痛有明顯療效。下列幾則外治法可供參考選用。

熏蒸止痛法  藥用川芎15g,晚蠶沙30g,殭蠶20~30g,香白芷15g,將藥物共放入沙鍋內,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紙將沙鍋口封住。用法:視疼痛部位大小,於蓋紙中心開一孔,令患者痛位對準紙孔;滿頭痛者,頭部對準沙鍋口(兩目緊閉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蓋一大方巾罩在頭部,以藥液散發的熱氣熏蒸,每天1劑,每劑用2次,每次熏10~15分鐘。適用於各種頭痛。

局部熱熨法  (1)藥用川芎15g,香白芷30g,荊芥、薄荷、蔥白(切碎)各15g。上藥共研粗末,炒熱後布包。熨患處,每天1次每次15分鐘左右。凡風寒頭痛用之效佳。若屬風濕頭痛則去荊芥,加羌活、川烏各15g,如上法用之,療效亦佳。(2)生川烏、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共研細末。每用30g,以連須蔥白7根、生薑15g,切碎搗如泥,入藥末和勻,用軟布包好蒸熱後,熨痛處,取效快捷。

藥酊外塗法  取白芷、細辛、川芎、冰片各10g,乳香、薄荷冰、紅花各5g,對入75%酒精100~200ml,密封浸泡2天後即可。使用時以棉簽蘸藥液均勻塗患處,每日3次,連續1周。

藥汁塗抹法  取鮮姜、蔥白各100g,洗淨,放瓷缽內,加涼開水少許,搗爛取汁,用棉球蘸藥汁塗於太陽穴或前額,或頭痛部位,塗後可用手指輕叩塗藥部位,每天數次。

中藥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細辛3g,羌活6g,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依據患者年齡大小,取藥末3~6g,放在紗布上捲成條狀,左側頭痛塞右鼻,右側頭痛塞左鼻,全頭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連續5~7天。

塞鼻取嚏法  (1)防風、藜蘆、栝樓各等量研末,取少許搐鼻取嚏,此方適合一切頭痛。(2)雄精(雄黃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沒藥各2g,共研細末,取少許搐鼻取嚏,痛止則停用。

貼太陽穴法  荊芥、穿山甲、白芷、螻蛄各9g,干全蠍(去毒)、地鱉蟲、姜蠶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調勻,攤布貼兩太陽穴(晚貼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緒頭痛劇烈時所用。

貼湧泉穴法  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米醋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每日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連續1~2個療程。本法上下取,平肝潛陽,引熱下行,對高血壓頭痛、肝陽頭痛療效甚佳。

藥液浸足法  取菊花、桑葉、桑枝、夏枯草各適量,水煎取汁浸足,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連續5~7天。若足浴後再按摩雙足心湧泉穴100次,療效更佳。

毫針叩刺法  取30號1寸毫針或家用小縫衣針,常規消毒後,持針尖微露一小尖,以約300次/分的快速動作在頭痛部位叩刺1分鐘,以微滲血為度,間歇3分鐘後,再叩刺2分鐘左右。頭痛發作劇烈者可適當加大叩刺量或適當延長時間,一般每日1~2次。

刺百會穴法  主穴取百會穴,配前頂穴、後頂穴。從百會穴斜刺3cm,沿眼向前透前頂穴,向後透後頂穴,快速捻轉強刺激,大約1分鐘後,頭痛症狀逐漸消失,強刺激2~3分鐘後,頭痛症狀全部消失。對於頭痛症狀重者,先口服魯米那片30mg,針刺後用75%酒精濕敷料覆蓋針處,留針90分鐘後起針。頭痛症狀較輕者,僅用酒精加蓋留針處。每天1次,3次為1療程。百會、前頂、後頂穴均為治療頭痛的有效穴,三穴合用共起醒腦、安神、通絡止痛的作用。治療腦外傷後遺症引起的頭痛,尤有良效。

灸率谷穴法  倘為偏頭痛患者,可將艾條點燃,對準患側率谷穴(耳郭尖上方,入髮際1.5寸處)灸之,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療程。另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切忌過勞,忌煙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盡量避免風寒。據臨床觀察,部分人在口服顱痛定無效的情況下,改用灸率谷穴治療的方法,可取得滿意療效。

標籤:【十一】、【法】、【外治】、【中醫】【發作】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