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養生知識網

 



中醫辨證論治慢性胰腺炎

 中醫辨證論治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覆發作性或持續性炎症病變,使胰腺腺泡組織逐漸為纖維組織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嚴重破壞的一種消化系統疑難疾病。本病屬中醫“腹痛”、“脅痛”、“胃脘痛”等範疇。       1.肝膽濕熱型:症見兩脅疼痛,厭食油膩,發熱不退,噁心嘔吐,身重倦怠,或鞏膜皮膚黃染,舌質紅,苔黃膩...



傳統中醫文化知識:陰陽五行與養生

 傳統中醫文化知識: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



冬飲補酒 中醫進補法之一

 冬飲補酒 中醫進補法之一
 令飲補酒是歷代民間最常用的一種進補方法。《千金要方》日:“冬服藥酒兩三劑,立春則止,終身常樂,百病不生。”因此,藥酒自古以來就有“百藥之長”的說法。又因其製作方便,很適合家庭自制,“藥酒養生”也就倍受推崇了。這裡,向您介紹幾種,泡製方法簡單,冬令服用有益於滋補強身的藥酒,供您根據自己的實際泡製服用。 鹿茸酒 鹿茸3g,白酒500g;l尋鹿茸裝入紗...



中醫的喝茶養生之道

 中醫的喝茶養生之道
 除了對症,適量也很重要。有些人聽說喝茶能去病,能保持身材,就巴不得每天茶杯不離手,其實這是另一種誤解。量的多少,同樣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而定。喝茶過濃過多,也會適得其反,甚至降低食慾。一般來說,對於有喝茶習慣的健康人,每日用茶可在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較合適。對於體力勞動量大、消耗多的人,尤其是高溫環境、接觸毒害物質較多的人,每日用茶可多一些,但最好也不要超過20克。 身...



中醫揪痧可以消腫

 中醫揪痧可以消腫
      沒人喜歡跟自己過不去,但中醫裡的某些治療手法卻偏偏有點類似的意味。比如,一些人額頭或脖子上那一圈紫紅色的淤血就是自己揪出來的。在我國民間,這可是一種流傳甚廣的自我治療方法。 中醫裡,揪扯皮膚的方法被稱為揪痧或扯痧,可以看作是刮痧的一種簡單變形,揪痧是指在身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揪扯皮膚,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



養生必養腎 不能錯過的中醫養腎法

 養生必養腎 不能錯過的中醫養腎法
  養生必要養腎,腎虧腎虛是現代人通有的毛病,光靠藥物根本無法達到治療的目地,還得靠中醫進行調養。腎虧虛會有怎樣的症狀?中醫養生養腎的方法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中醫養腎補腎的方法吧。 生活上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 1。情緒上要注意盡量減少恐懼及焦慮情緒的產生,這種情緒會直接損傷腎,我們平時常掛在嘴邊的“嚇得尿褲子”說得就是“恐傷腎”這個原理,盡量...



中醫多法巧治貧血

 中醫多法巧治貧血
養生之道網導讀:貧血的症狀是什麼樣子的?貧血的人吃什麼好呢?對於貧血的人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這樣的問題了。中醫治療貧血方法多種多樣。 中醫治療 貧血招數多 中醫認為,血的生成和調節與心、肝、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心、肝、脾、腎功能衰弱,均可導致血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因此,血虛患者一般均有氣虛,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筆者在臨床上以健脾...



中成藥還是聽中醫的好

 中成藥還是聽中醫的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也越走越寬,不僅中醫會應用現代醫學的檢測與治療手段,西醫也會給患者開一些中成藥,但是有時中成藥卻沒起什麼作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跟用藥不當有很大的關係。 病名相同,辨證不同,用藥不同;症狀不同,辨證一致,用藥相同。因此,用藥前一定要請醫生辨證,切不可自行用藥。 錯誤一 根據西醫的診斷使用中成藥 臨床情景再現一: 病人翻開目前治療盆腔炎、附件...



秋燥嗓子痛,中醫有法來解救

 秋燥嗓子痛,中醫有法來解救
 秋天乾燥,病邪多從口鼻侵入,容易引發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其中鼻咽乾燥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一些慢性咽炎患者,在秋季晨起時,多有咽喉部疼痛、干、癢、憋脹、異物感或者聲音嘶啞、失音,咽部紅腫等。 秋季嗓子不適,可以經常刮痧,不但解除咽部之癢,還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具體操作如下: 用刮痧板蘸少許清水或刮痧油,在頸前、頸兩側及後頸部從上往下刮拭...



鼻出血的中醫防治

 鼻出血的中醫防治
鼻衄即鼻出血,由於春天陽氣上升,發病率較高。《內經》指出:“春善病鼽衄。”導致鼻出血的原因很多,由鼻腔局部病變引起者佔多數,由全身疾病引起者亦不少見。 鼻腔出血常為一側。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常呈現小血管擴張,表皮脫落,是鼻中隔易出血區,差不多有半數鼻出血皆源於此,特別是春秋氣候乾燥及炎夏高溫季節,鼻黏膜乾燥,血管破裂最為常見。另一個出血原因是外傷。此外,鼻咽部炎症、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