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揪痧可以消腫
沒人喜歡跟自己過不去,但中醫裡的某些治療手法卻偏偏有點類似的意味。比如,一些人額頭或脖子上那一圈紫紅色的淤血就是自己揪出來的。在我國民間,這可是一種流傳甚廣的自我治療方法。
中醫裡,揪扯皮膚的方法被稱為揪痧或扯痧,可以看作是刮痧的一種簡單變形,揪痧是指在身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揪扯皮膚,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過對皮膚的反覆捏扯,可以疏通經絡,使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舒筋理氣、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作用,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揪痧可以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對於頸、肩、背疼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頭痛可在太陽穴、眉心處揪,咽喉痛選擇在頸項處揪,腰背痛則可依照古人“以痛為俞”的阿是穴思想,選擇疼痛最明顯處揪痧。
揪痧治療簡單易行,人們自己就可以操作。揪痧時,患者宜採用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膚,對於面積較小,且脂肪少、皮膚薄的疼痛部位,揪痧者可用拇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扯起一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一側擰扯,然後急速放開還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指腹夾扯皮膚,依上述手法連續向一定方向擰扯,重複往返數次,以所扯皮膚處微微發紅但沒有皮膚破損為止。
扯拉時,局部會有疼痛感,扯後則週身鬆快舒適。對於面積較大的疼痛部位,可以採用刮痧療法,即用砭石或牛角梳子、玉質石器蘸一點橄欖油、潤膚露等油性物質在皮膚表面進行刮磨,這樣也可以緩解肌肉酸痛。
揪痧最好隔2—5天進行一次,孕婦、兒童以及皮膚彈性差,局部皮膚有創傷的人不宜採用揪痧法,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水腫病、血友病的病人也不要採用這種方法。最後,揪痧只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治療方法,在疼痛早期階段可適當緩解疼痛和不適,如果病情嚴重,建議及時去醫院,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