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胎位中,絕大多數為枕前位。如果妊娠30周後,經產前檢查發現胎位呈枕後位、臀位、橫位等,稱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造成難產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定期產前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和糾正胎位異常。中醫認為,胎兒賴腎氣所養,灸至陰可調足少陰之氣,是矯正胎位的經驗穴。
此法有較高的胎位轉正成功率,通常用艾灸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1分)的方法。施術時間最好選在下午15:00~17:00時。孕...
中醫氣功幫你降壓
氣功療法歷史悠久,其是通過自我鍛煉來“疏通經絡”,“同和氣血”以及增強精、氣、神等幾方面,使正氣充沛,保持身體健康,達到治病、防病、強身的目的。該法治療高血壓也有一定的療效,是一種很好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可做為高血壓的基礎治療。
主要的練習方法如下:
一、要逐步放鬆,即指思想、肢體、內臟等均放鬆,可採用放鬆、默念法結合。
二、要保持身心安靜(入靜...
針灸減肥的中醫辯證施治原理
利用中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慾,減少進食量,針灸減肥效果要看具體的方法:
利用中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針灸減肥:
一方面能夠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慾,減少進食量,同時抑制患者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機...
中醫氣失常六表現
瞭解氣失常嗎?氣失常主要包括氣虛、氣滯、氣逆、氣脫、氣陷、氣閉等,以下中醫為大家介紹這六種氣失常的表現及形成原因,看看你發生過嗎?
氣失常一:氣虛
概念:指元氣耗損,週身之氣不足及功能減弱,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
形成: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肺脾腎功能失調,氣生成不足。或勞倦內傷,或久病不復等所致。
表現:全身性氣虛,可見精神萎頓,倦怠乏力,眩暈...
中醫教你怎樣找穴位
不論你是要施針、艾灸,還是拔罐,按摩,基本都是通過在經絡穴位上實現的,因此必須學會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
中醫疾病理論解讀黃褐斑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疾病理論解讀黃褐斑,黃褐斑,為面部的黃褐色色素沉著,多對稱蝶形分佈於頰部。多見於女性,其發病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月經紊亂有關,下面一起來看看用中醫疾病理論解讀黃褐斑。
中醫疾病理論解讀黃褐斑
中醫認為黃褐斑多由久病失調,房事不節,產育過多,情志內傷引起。具有內調作用的代表中藥有:藏紅花、赤芍、雲苓、血竭、丹皮、熟地、白芍、枳殼、香附、郁金、旱蓮草等。
黃...
秋季中醫「三理」養生法
秋季來了,天氣轉涼,氣溫適宜,是個養生的好時候,早在我國古代秋季養生側重生理養生;近代主要講生理和心理養生;當代則特別強調生理、心理和哲理養生。這“三理”養生,反映了養生不同層次的三種效應觀。下面來瞭解“三理”養生吧!
第一層是生理養生
古人養生,注重四道:一是動養之道,就是適度鍛煉,可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就是適當休息,可減少消耗,怡神健體;...
出汗助散熱 中醫教您正確出汗遠離亞健康
夏季天熱,人體正常情況下大量出汗,幫助人體散熱,是人體體溫調節的正常機制。中醫認為,汗是人體津液受陽氣作用蒸發從毛孔排出的液體。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應引起重視,比如動輒出汗就是不健康的表現。
“虛汗”過多傷身
中醫認為,動輒出汗多為氣虛,汗孔開合失職、統攝無權所致。“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汗多最易...
中醫不同的病症的舌象
在不同的病症跟前,舌苔往往有著較不同的形和色。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病人和正常人的舌頭的不同的地方。所以說舌苔診斷是對不同的病症的表現。脾胃虛弱和上火/中毒完全是不同的舌苔。慢慢瞭解就會知道其中的差別。
舌苔診斷:不同的病症的舌象
1如果舌苔白厚,往往是脾胃弱或消化不良的徵兆。此時可適當進行開胃。舌體胖大,舌苔薄白而且舌邊有齒印,這可能是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的消化...
科學解讀中華傳統中醫之「神」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神是腦物質細微精深的結構和腦的功能活動。狹義的神為心神,藏於心;廣義的神,藏於腦。廣義的神既包括心神,還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內容。腦神是各神之首,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都是在腦神的作用下產生的;心神、肝魂、肺魄、腎志、脾意亦在腦神的作用下,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關節的活動,皮膚的感覺,眼、耳、鼻、舌的作用同樣都離不開腦神。
中醫認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