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每天7個小動作防病保健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 每天7個小動作防病保健

2021年04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活動的能量,那麼生活中我們如何養氣呢?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呢?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心靜神安老而不衰 試試中醫“五氣”養生

中醫強調的以氣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安靜通氣

天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渾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暢通,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2、平心靜氣

中醫認為,情慾與內臟有直接關係,怒氣過盛傷肺充血,暴喜過度氣血渙散,思慮太甚弱脾胃。平心靜氣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

3、長嘯舒氣

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閒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4、培養元氣

元氣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人應求其所能求,捨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養元氣。

5、寬胃養氣

人類依靠胃腸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可以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

中醫養生方法之順時攝養

人類有著相對固定的壽命期限,中醫學稱其為“天年”,據《左傳》記載,天年應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左右。一般認為,壽限是兩種過程的結果:一為同時間緊密相關的生量性改變,另一為軀體、精神疾患或應激所致的理性改變。中醫學認為,先天稟賦、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均是人類壽命的影響因素;腎中精氣的盛衰和脾胃的功能狀態,是探索衰老機制的中心環節,是影響人類壽命的內部因素。中醫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實踐證明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維護身心健康和延緩衰老進程的作用。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期望的壽命可大為延長。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等,即保養生命之義。人類具有相對固定的壽命期限,有著生長壯老死的生命規律。但是,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能使機體的生命活動過程處於陰陽協調、臟腑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人體衰老的進程。因而,養生對於預防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在養生思想的指導下,前人在長時期的養生活動中,不斷地研究致病原因與發病條件,研究人體生、長、壯、老、死的生命規律,不斷深化對衰老機理的認識,並在預防疾病與延緩衰老的養生實踐基礎上確立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基本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和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順時攝養

順時攝養,系指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諸方面綜合調養的養生方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陽氣升發,利於人全化生精氣血津液,養生活動應注意養陽,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例如:精神調養上可結合踏青春遊等室外活動使人的精神愉快,陽氣暢達;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還寒之際要注意衣著保暖,防止感冒;飲食上宜選取用辛甘微溫之品,辛甘發散以助陽氣升發,溫食以護其陽;並可選擇輕柔舒緩的戶外鍛煉項目,運形以養生,以利於人體的吐故納新,氣血調暢。

夏季是萬物繁茂的季節,陽旺之時,人體的陽氣最易發洩,因而養生活動要注意養陽。例如:精神調養上要求神清氣和,快樂歡暢,使人體氣體宣暢;起居上宜晚臥早起,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時午睡,以避炎熱並消除疲勞;飲食宜清淡爽口,易於消化,切忌貪涼飲冷太過,注意保養陽氣;運動要適度,宜安排在傍晚或清晨進行,以避其暑熱,防止對人體的陽氣津液消耗過大。

秋季是萬物成熟的季節,陽氣始斂,陰氣漸長。養生活動應注意收斂精氣,保津養陰。精神調養上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安寧的心境,使神氣收斂;起居上宜早臥早起,衣著要根據初秋與深秋的氣候特點而增減;秋燥季節,要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濕度,飲食上要防燥護陰;秋令的特點以收為主,故宜靜功鍛煉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陰寒盛極,陽氣閉藏。養生活動應注意斂陽護陰,以養藏為本。精神調養上應採用適宜的調神方法,勿使情志過極,無擾乎陽;在起居上宜早臥晚起,衣著尤應注意保暖;飲食宜熱食,以護陰潛陽為原則,燥熱辛辣之品亦不宜過食,以免化熱傷陰;冬令的鍛煉可因人而異。早鍛煉時間以待日光為宜,大雪濃霧時低層空氣多有污染,故不宜鍛煉。

中醫養生 每天7個小動作防病保健

梳頭

梳頭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神經功能,增強分泌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經常梳頭,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此外,梳頭還是治療失眠、眩暈、心悸、中風後遺症和青少年白髮的輔助手段。平時每天可梳頭3~5次,每次不少於3~5分鐘,晚上睡前最好梳頭一次。

伸懶腰

伸懶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縮,使瘀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從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所以,常伸懶腰在促進人體肌肉收縮和舒張、增進肌肉本身血液流動的同時,還可帶走肌肉中的代謝產物,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踮腳尖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後下肢酸脹、乏力時,可採用踮腳尖的方法健身。人在踮腳時,由於雙側小腿後部肌肉的收縮擠壓,可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環,從而緩解下肢酸脹及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和皮膚色素沉著。具體做法:雙足併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保持2~3秒,可重複多次。

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促進人的肺部排出濁氣,增加肺活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環。

叩齒

每日三餐前保持全身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齒有節律地輕輕叩擊。每次叩4~8下,可使牙齒堅固,並能預防牙病的發生。

轉目

雙目從左向右轉14次,再從右向左轉14次,然後緊閉片刻,再迅速睜開眼睛。常年堅持,可使眼睛運轉靈活,去內障外翳,兼能矯正近視、遠視。

搓足心

每天晚上洗腳後、上床之前搓足心20分鐘,對健足強身十分有益。這是因為,搓足底湧泉穴有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養生能幫助我們讓身體更健康、精力更充沛,所以大家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學些中醫養生的知識哦~

 

 

 

標籤:【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