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境界 既養身又養心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境界 既養身又養心

2020年03月1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通則壽,暢則康,通暢壽而康,不通不暢欠健康。不僅生理上要暢通,心理上也要暢通,這樣才能遠離纏身。如何能做到身心皆暢通呢?

姜良鐸,1948年出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治疑難症。

知道姜良鐸教授是在七八年以前。他的名字隨著他研製的排毒養顏膠囊的暢銷而廣為人知。姜良鐸操著一口濃重的陝北口音,說話時會不時哈哈大笑,那嗓門,透著秦腔般的嘹亮率直。姜良鐸從醫至今,雖幫別人搞過藥物研發,也遇到過名利雙收的機會,可他卻一直堅守在臨床上。他謹記導師、國醫大師張學文老先生給他抄錄的清代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一段話:“懷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學不厭,研理務精,抗志以希古人,虛心而師百氏。”以此在業務上精益求精。

通則不病 病則不通

姜良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中醫養生的研究,提出了“通則不病,病則不通”的學術觀點,認為在養生保健上,“通則壽,暢則康,通暢壽而康,不通不暢欠健康”。對於便秘的老年人,他開具的健康處方就是:注意飲食結構,多食水果和蔬菜或含大量植物纖維的多渣食物;每日晨起空腹飲淡鹽水1杯,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加強活動及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同時還可採用自我腹部按摩的方法: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鐘。

年齡不同 食量有異

不飽食或過食對養生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對保持消化道的通暢有積極作用。姜良鐸說,有相當一部分人因長期飽食或過食而患病,只要控制飲食,就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就是吃多了首先增加腸胃的負擔。人進入成年,生長發育的使命已經完成,人對食物的需求僅僅是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如果攝取過多的營養物質,超出人體需要的部分就會堆積在體內,有的營養物質就成了“毒物”,如高血糖、高血脂對人體的許多器官有毒害作用。現代醫學證明,經常飽食,尤其是暴飲暴食,不僅影響腸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胃炎、胰腺炎,還會使體內的脂肪過剩,血脂增高,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疾患。另外,過量進食後,腸胃血液增多,大腦供血量相應減少,長期下去還會使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大腦早衰。

為了杜絕、推遲、減緩疾病的發生發展,姜良鐸建議,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確定飲食量。40歲以前可以吃九分飽,40歲後吃八分飽,50歲後吃七分飽,60歲後吃六分飽。當然,不同的人應根據自己的活動量,合理確定進食量,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體重。對於老年人以及患病的人,尤其是患消化系統疾病,每一次進食量不能過多,要採用少食多餐的方法。這是因為老年人和患病的人,消化能力減弱,只有通過適當增加進食次數,才可保證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有人認為,節食就是少吃或不吃主食。姜良鐸解釋,這是一個明顯誤區。他說,人體能量的供應,碳水化合物應占65%左右,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況下供給能量,代謝是不完全的,會使血液中積聚有毒廢物——酮。近年來,由於酮引起噁心、疲勞以及腦部損害的疾病明顯上升,這與不以穀物為主食、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激增有很大關係。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飲食。

活動筋骨調和臟腑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適當運動可以活動筋骨、疏通氣息、暢達經絡,達到調和臟腑、增強體質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姜良鐸談起運動養生自有一套理論。他分析,如果人體缺乏必要的體力活動,機體內氣血的運行就會遲緩而不通暢,排毒管道就會壅滯,體內的代謝產物就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蘊積的毒素就會危害健康。長期缺乏運動的人,食慾不振、精神萎靡、頭昏心悸、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等症狀就會接踵而至,所以中醫理論有“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之說。

姜良鐸說,每個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年輕人可選擇爬山、踢球、游泳、攀巖、跑步等運動項目;中年人可選擇跳舞、舞太極劍、練習健身球等;老年人可選擇打太極拳、散步、練氣功以及叩齒、咽津、梳發、摩面等養生保健方法,並注重勞逸結合,確保平安。

中醫養心:戒除不良心理

中醫認為,小欲、私慾傷身,而要想節制這些慾望,達到養心之目的,必須戒除以下幾種不良心理:

1.私心太重

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世上的好處自己撈完才心甘,否則就怨天怨地。有這種心理,整天勞心傷神,寢食不安,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2.嫉妒心理

“人比人,氣死人”,任何方面都不容別人比自己優越,這種心理所產生的行為,不但容易在同行、同事、鄰里和家庭之間產生摩擦,也易使自己整天處於焦慮煩躁之中,傷心勞神,危害健康。

3.貪婪心理

重財重利,貪慾無度,勞心傷脾,則百病叢生。

4.陰險心理

心胸狹小,心機陰險,以整治他人為樂。這種品性陰險的人,不但生活不能瀟灑輕鬆,而且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5.憂鬱心理

抑鬱寡歡,思緒重重,歎老悲老。殊不知,“怕老老得快,歎病病自生”。此心不除,疾病更易纏身。

6.懷疑心理

對親朋好友和同事,缺乏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須知疑心過重是導致家庭失和、人際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

7.回歸心理

總沉湎於往事的回憶中,倚老賣老,看不慣一切新生事物。此心不除,就會落伍,形勞精虧,積慮成疾。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身體和心理都健康才是真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才是擁有健康的生活。

 

標籤:【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