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法】 | 養生知識網


 



刮痧療法與禁忌

 刮痧療法與禁忌
 一  刮痧療法   刮痧是傳統中醫療法之一,是結合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通過刮試皮膚,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扶正祛邪,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目的一種物理性外治法。它具有療效顯著,治療安全的特點。   二  刮痧的機理   1.刮試刺激皮膚穴位、經絡,可激發經絡之氣,通過經絡傳導,調整臟腑的功能,平衡機體陰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藥物介質...



肋間神經痛的推拿療法

 肋間神經痛的推拿療法
    【概述】     肋間神經痛,是指1個或幾個肋間神經走行分佈區內的疼痛綜合征。本病疼痛多呈持續性,可有陣發性加劇,性質刺痛或刀割樣痛,常影響到同側腹部或肩部,呼吸、咳嗽、噴嚏等加重疼痛。其發病原因多與鄰近器官和組織的病變,以及炎症、畸形、受寒和外傷等有關。     中醫認為,肝氣鬱結、淤血阻滯、濕熱內蘊、痰飲停聚等均可引起本病。肝氣鬱結...



中醫針灸神奇療法讓你月月痛

 中醫針灸神奇療法讓你月月痛
 女人在經期前後的幾天,會有小腹及腰部的疼痛,且常伴有血色蒼白、手足發冷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痛經,中醫認為,痛經多食由於肝郁不舒、氣滯血瘀、氣血不暢等所致。臨床發現,採用灸法可以有效改善痛經。 隔藥灸:取紅花、蒲黃、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為細末,加黃酒少許製成藥餅,放置於肚臍、關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藥餅上,點燃艾絨施灸,每穴灸3~5壯,每次約10~30分鐘。自經前...



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
刮痧是指用邊緣鈍滑的銅錢或瓷匙等器具,在體表的某些部位反覆刮動,使皮下出現紅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方法,具有開洩腠理、祛邪外出、調理氣血之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銅錢或瓷匙、滑潤油(香油、花生油、石蠟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擺好體位,一般刮背時取俯臥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時取仰臥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銅錢或瓷匙蘸取滑潤油,在背部沿脊柱兩側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以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火罐數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



髕下脂肪墊損傷的推拿療法

 髕下脂肪墊損傷的推拿療法
1.概述 髕下脂肪墊充填於髕骨,股骨髁下部,脛骨髁前上緣及髕韌帶之間,位於髕韌帶的深面,可以限制膝關節的過度活動,能防止摩擦及刺激,吸收震盪。   體表位置:在髕骨與股骨髁之間,有兩縱行凹陷,為內、外側髕旁溝,在內、外側髕旁溝之下,位於髕韌帶的兩側有兩個隆起,特別在股四頭肌收縮時更為顯著,此即為脂肪墊的一部分。 髕下脂肪墊損傷多見於運動員及膝關節活動較多者,女性多於男性。 2....



岡上肌肌腱鈣化的推拿療法

 岡上肌肌腱鈣化的推拿療法
【病因病理】 1.病因 岡上肌腱鈣化與退行性變有密切關係。鈣質沉積最先發生於退變纖維,當沉積物漸漸增大接觸到滑囊底部,此時肩關節外展與喙肩弓磕碰則引起疼痛。這種摩擦造成的外傷,在肩峰下滑囊的底部與沉積物周圍引起炎症反應。 2.病理表現及分期 急性期:鈣質沉積物脹力大,周圍組織與滑囊的炎性反應也大,臨床症狀較為嚴重。 亞急性期:鈣質沉積物脹力不大,但具有一定脹力其周圍組織與滑囊底部有...



關於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

 關於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
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可以從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兩種角度來解說。 中醫認為拔罐可以開洩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



中暑的刮痧療法

 中暑的刮痧療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溫環境下勞動、生活或活動,因暑熱侵襲,致邪熱內郁,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發生的急性病變。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陰暑、陽暑,若頭暈、頭痛、懊儂、嘔惡者稱“傷暑”;猝然昏倒者稱“暑厥”;兼見抽搐者稱“暑風”。     中暑先驅症狀有全身軟弱、乏力、頭昏、頭痛、噁心、出汗減少。繼而體溫迅速上升,出現嗜睡、譫...



心悸的刮痧療法

 心悸的刮痧療法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本病多呈陣發性,也有呈持續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症,古籍中據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的心神經官能症及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