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刮痧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心悸的刮痧療法

2021年04月2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3 ℃ 次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症。本多呈陣發性,也有呈持續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症,古籍中據臨床表現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的心神經官能症及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證候特點是發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暈厥。其脈象表現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並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為常見。臨床一般分為心氣虛弱、膽怯易驚及心脾兩髒虛損2型。

    一、心氣虛弱,膽怯易驚

    (一)症狀

    除主症外,可兼見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脈細弦。

    (二)治法

    (1)選穴心俞、膻中至巨闕、問使、神門、膽俞、大椎。

    (2)定位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巨闕: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間使: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位於手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椎: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膽俞,然後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闕,最後刮上臂的問使、神門。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從心俞穴一直到膽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從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後刮拭雙側上臂,由問使穴刮至神門穴,出痧為度。

    二、心脾兩髒虛損

    (一)症狀

    除主症外,可兼見面色百光白,頭暈乏力,納少,脈弱。

    (二)治法

    (1)選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里

    (2)定位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巨闕: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闕,最後刮下肢足三里穴。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從心俞穴經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輕柔,出痧為度。最後重刮足三里穴,30次,不出痧。

標籤:【療法】【刮痧】【心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