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養生知識網

 



中醫感冒食療方全面盤點

 中醫感冒食療方全面盤點
以傷風為主的感冒。患者鼻塞、流涕、喉癢、咳嗽痰多,這都是呼吸系統的病患。患者發熱僅兩三日,但咳嗽遷延甚久,不易速愈,而且傳染很快,男女老幼,互相染病,一家輪流為患。 傷風的感染,體力虛弱及抵抗能力差的人,最易發作。尤其在氣候急速變化時,衣服穿得不適當,一冷一熱,便抵受不住,可能因此而受到感染。 如果忽然打一個噴嚏,可能就是傷風感冒的第一個警報。這時,就該提高警覺,要...



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

 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中醫對時辰節氣非常重視,因為不同節氣時辰和陰陽五行相關很大,而中醫治病,又講陰陽五行,因此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裡也是中醫養生的關鍵一環。夏至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夏至時,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此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那麼在夏至如何養生呢?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標誌著盛夏就要來臨,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



感冒不想打針 試試中醫食療

 感冒不想打針 試試中醫食療
蔥豉黃酒湯:豆豉15 g加水1小碗,煎10分鐘,加蔥須30 g,再煎5分鐘,最後加黃酒50 ml,出鍋 ,趁熱頓服。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無汗,並兼有腹痛等症。   石膏荸薺湯:鮮荸薺250 g去皮,石膏30 g,加水煎半小時 ,放入冰糖;吃荸薺,喝湯。主治風熱感冒。 薄荷糖:白糖500 g,放入鍋中,加少許水,小火煎熬至稠厚時,加入薄荷細粉30 g(或食用薄荷油5 ml)調勻,再繼續熬至成絲狀,不粘手時離火。將糖倒入...



中醫是如何認識感冒的(附小兒感冒注意事項)

 中醫是如何認識感冒的(附小兒感冒注意事項)
辯證論治是中醫的根本。那什麼是辨證論治呢? 證是中醫學中特有的概念,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搜集的症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的綜合性結論,是疾病本質的反映。辨證的過程,就是綜合思維的過程,即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情況進行分析、鑒別,最後確定“證”,這是中醫診斷的核心內容。因為中醫治療的中心是圍繞“證”來進行的,是什麼證就用什麼法來治,所...



三款中醫滋補粥食療方

 三款中醫滋補粥食療方
      正所謂“一白遮三丑”,以下介紹的中醫妙方,具有美容養顏的功效,能夠針對你對“白”的不同需要,讓你慢慢地把氣色調整過來。 針對面色蒼白:蜜汁花生棗粥 養顏原理:紅棗補氣,花生衣補血,花生肉滋潤,蜂蜜補氣,綜合生效使面色紅潤。 做法:把紅棗和花生米用溫水泡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小火煮到熟軟,再加入蜂蜜食用。 針對面容黑黯:栗子白菜煲 養顏原理:...



中醫食療去除眼疲勞

 中醫食療去除眼疲勞
 疲勞就是過度使用視力而產生的眼睛疲勞。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電腦族的大量出現,使眼疲勞的人群日益擴大。據瞭解,幾乎80%的人都遇到眼疲勞的經歷。 比如Z女士,今年38歲,在去醫院眼科檢查時,她的眼睛已經有了在電腦前工作4年的紀錄。在最近一個星期,眼睛出現了這樣一些症狀:看東西久了就模糊、眼睛乾澀、頭昏頭痛,嚴重時還出現噁心、嘔吐等。如果得不到及時保養和調...



痔瘡中醫食療方

 痔瘡中醫食療方
 痔是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根據發生的位置與肛門齒狀線的關係,又分為內痔、外痔突旌現?種。大便時多有下血、疼痛等症。治療上,實證者,應以涼血祛風為主;氣血虛者,則應補氣升提,或補血養血。 食療方: 1.桑耳粥。桑耳3克,粳米50克。先煎桑耳,去渣取汁,和米煮粥,空腹服用。此方有祛風活血作用,用於腸風痔血。 2.蒼耳粥。蒼耳子15克,粳米100克...



對付亞健康 中醫有辦法

 對付亞健康 中醫有辦法
亞健康是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表現為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不耐疲勞、腰酸背痛、失眠多夢、健忘、頭暈、耳鳴、脫髮、黃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過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我國的亞健康人群在30歲到45歲這一年齡段裡非常普遍,在城市人口中大約佔到70%,而且近些年來一些青少年由於課業負擔重,也有加入的趨勢。從有症狀的人群來看,女性多於男性,職業特徵以從事辦公室工作的“白領&rd...



中醫:長夏防濕要淡補

 中醫:長夏防濕要淡補
上海市著名老中醫丁學平醫生說,夏之後有一個長夏,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這是中醫學的範疇,又被俗稱為“秋老虎”。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時令 濕邪侵襲 “長夏應脾而變化”。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



冬季養生:中醫治療凍瘡方法

 冬季養生:中醫治療凍瘡方法
冬季養生:中醫治凍瘡方法     1.三稜針刺血法     取穴:紅腫部位處     操作方法:常現消毒後,視其病灶大小,以三稜針於紅腫中心或四周刺1~4針,擠出血液少許即可。隔天1次。     2.耳背靜脈放血法     取穴:耳背近耳輪處靜脈     操作方法:用三稜針或注射針頭直刺或斜刺靜脈顯露處,出血10~20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