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養生 | 養生知識網

 



冬季養生:中醫治療凍瘡方法

 冬季養生:中醫治療凍瘡方法
冬季養生:中醫治凍瘡方法     1.三稜針刺血法     取穴:紅腫部位處     操作方法:常現消毒後,視其病灶大小,以三稜針於紅腫中心或四周刺1~4針,擠出血液少許即可。隔天1次。     2.耳背靜脈放血法     取穴:耳背近耳輪處靜脈     操作方法:用三稜針或注射針頭直刺或斜刺靜脈顯露處,出血1...



吃出美麗 秋季養顏食譜

 吃出美麗 秋季養顏食譜
西紅柿玫瑰飲 西紅柿去皮、籽,黃瓜洗淨,鮮玫瑰花適量。將它們攪碎後過濾,加入檸檬汁、蜂蜜,每日飲用。西紅柿、黃瓜含谷胱肽和維生素C,能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沉著的色素減退,從而使肌膚細膩白嫩。 栗子燉白菜 栗子200克,去殼切成兩半,鴨湯適量,煨栗熟透,再加白菜200克及適量調味料,燉熟即可。栗子健脾腎,白菜補陰潤燥,常食可改善陰虛所致的面色黑黃,並可以消除皮膚黑斑和黑眼圈。 醋泡黃豆 ...



節氣養生:盤點霜降養生食譜大全

 節氣養生:盤點霜降養生食譜大全
導語:2011霜降是哪天?盤點霜降養生食譜大全(圖)。霜降是哪天、霜降是什麼意思、霜降吃什麼、霜降養生如何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霜降節氣裡必須要知道的。同時,在這樣一個漸入寒冷的霜降節氣裡,向大家再推薦一些霜降養生食譜,為您的健康買單。 節氣養生 2011霜降是哪天?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4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霜降是什麼意思? 霜降...



夏天濕邪重 傷人怎麼辦?

 夏天濕邪重 傷人怎麼辦?
濕為夏天的主氣,因此,長夏季節多濕病。外濕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如陰雨連綿,或久居霧露潮濕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業等均易感受濕邪。一般外濕引起肌表經絡之病,內濕易引起臟腑之病。 濕邪傷人的特點: (1)、濕邪為陰邪,容易傷陽氣,阻礙氣的運動,導致脾胃運化不良,而出現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等。 (2)、濕邪重濁,感受濕邪會出現頭重如裹,身體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或穢濁不清的白帶、白濁...



「補冬」不如「補霜降」

 「補冬」不如「補霜降」
  時移天變,時令轉到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秋季6個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霜降。太陽運行抵達黃經210度(今年10月23日)。此時,天氣變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從黃河流域看,初霜期一般是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氣很吻合。 霜是地面或近物體冷卻到0℃以下,水汽凝華而成的白色鬆脆的冰晶。霜遍佈在地面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打的菜蔬,吃時味道特別鮮美。 霜降三候是:&ldquo...



今天要喝「白露茶」

 今天要喝「白露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白露,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日前的一場秋雨終於使今年的“秋老虎”漸行漸遠。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



情志不暢與胃病有關係嗎?

 情志不暢與胃病有關係嗎?
通常我們知道,人感染了細菌會得病,機體受了創作會發病,飲食不注意衛生會發病,卻往往忽視了另一種非常常見,卻又不足以引起人們注意的致病因素,這就是不正常的情志變化,它可能導致很多疾病發生,胃病就是其中之一。 通常我們知道,人感染了細菌會得病,機體受了創作會發病,飲食不注意衛生會發病,卻往往忽視了另一種非常常見,卻又不足以引起人們注意的致病因素,這就是不正常的情志變化,它可能導致...



夏日養生勿忘也需進補

 夏日養生勿忘也需進補
一般來說,人們印象中進補都是冬天的事兒,即所謂冬令進補。其實,夏天也需要進補,而且很重要。比如說,有的人夏天一變天就患病,或者夏末秋初的時候常患病,就是因為在夏天“補”得不足,導致了免疫力下降。而夏天的補與冬天的補比起來,也有所不同。 益氣生津健脾和胃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較多、易耗氣傷津,適合吃一些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食物或藥物,但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



冬季養生:孕婦感冒治療對策

 冬季養生:孕婦感冒治療對策
妊娠期間應該特別注意感冒,服用藥物更要特別小心。准媽媽絕對需要掌握充足的知識,保護身體,並且阻擋所有可能傷害小寶寶的外界危險因子。這裡盤點准媽媽5大孕期易發疾病,並介紹科學、安全的對付辦法。 妊娠早期呼吸功能發生變化,18周時,孕婦的耗氧量增加10-20%(其中50%為胎兒所消耗)。而肺的通氣量增加達40%,為達到孕婦本身和胎兒對氧的需求量,孕婦往往過度換氣。胎兒在母體內無呼吸功能,完全靠...



中藥治療秋季5大常見皮炎

 中藥治療秋季5大常見皮炎
一、神經性皮炎 主要發生於暴露易摩擦部位,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秋季多發或者加重。在中醫屬於“皮痾”等範疇。多見於青壯年,主要見於頸後、兩側、肘後、骶尾以及外陰等處。病起之初有瘙癢而無皮損,以後因瘙抓出現抓痕、脫屑、血痂,以後逐漸苔蘚化,形如皮革,堅厚無比。 用藥參考 1.內服法:可口服健脾滲濕沖劑,每次20克,每天3次;或龍膽瀉肝丸,每次1丸,每天3次;或神經性皮炎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