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意思是說: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根本。懂得養生的聖人在春夏兩季攝養陽氣,在秋冬兩季保養陰精養生之道,聖人遵行它,愚蠢的人違背它--
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故素有“秋老虎”之稱。立秋雖過,白天仍然很熱。
其實,通常所說的&ld...
立秋說養生
從立秋起,就是秋天的開始了。從立秋到立冬,期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節氣。並以中秋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從氣候特點來看,立秋時節由於盛夏的餘熱未消,儘管早晚秋風送爽,而白天仍然暑熱肆虐,晝夜溫差大。
中醫認為,秋季養生,一要養收、二要養肺。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而陰氣卻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時。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
立秋後應小心「陰暑」
轉眼,炎熱的夏天就要過去,立秋將至。 朋友說這兩天感冒了,頭痛、發熱、關節酸痛...... 俺說他中暑了,朋友不信:天涼了還中暑?
是的,天涼也中暑。
大家都知道,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後天氣雖然有所涼爽,但暑氣仍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所以仍要小心中暑。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
“動而得之者...
立秋潮暑天祛暑食譜
祛濕粥
1.薏米粥。薏米與大米的比例為1:2,粥的稀稠度隨意。
2.山藥粥。山藥與大米的比例為1:3,粥的稀稠度隨意。
3.馬齒莧粥。馬齒莧與大米的比例為1:3,粥的稀稠度隨意。
提示:薏米、山藥、馬齒莧等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有濕疹、小水皰或皮膚病的人,可以每天喝以上的粥。
祛濕蔬菜及水果:
苦瓜、冬瓜、絲瓜、梨、柚子。
提示:這三種瓜都有祛濕作用,尤其冬瓜具有清熱利...
立秋:暑氣難消「秋老虎」發威當心中暑
7日,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天文和氣象專家表示,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但今年的高溫天氣還沒有結束,公眾要當心“秋老虎”的餘威,注意防暑。
.hzh {display: none; }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即為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rdqu...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飲食習俗
立秋節氣一般在公歷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立秋說: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寒蟬是蟬的一種,有黃綠斑點、翅透明。雄蟬有發聲器,夏末秋出時在樹上鳴叫。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
大暑應「靜心」養生防「情緒中暑」
炎炎夏日給忙碌的現代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不適的困擾,情緒的困擾也日益明顯。“夏季情感障礙症”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
中醫有“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即人體的精神心理、心態情緒會隨著自然和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緒的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
大暑節氣應當心中暑
進入夏季後,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散失的熱量,大氣中的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炎熱。大暑一般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這讓我們聯繫起一個詞“中暑”。但並不是溫度高就意味著一定會中暑,中暑的發生是綜合因素產生的。一般來說分以下兩種情況:
1....
中醫傳統冬養生滋益陰精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冬天氣候乾燥,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
小雪最佳時令飲食 胡蘿蔔
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小雪到了。 在小雪節氣,楊教授提示我們,小雪最佳時令飲食是:胡蘿蔔。
有些人對胡蘿蔔的習慣吃法是生吃、切成絲涼拌或者是切成片同其他蔬菜炒食。殊不知,這都不符合營養原則。科學合理的食用方法是:胡蘿蔔應烹煮後食用。要保持其營養便於吸收的最佳烹調方法有兩點,一是將胡蘿蔔切成塊狀,加入調味品後,用足量的油炒;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