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 | 養生知識網

 



五行人小暑節調養方法不一 需對號入座

 五行人小暑節調養方法不一 需對號入座
小暑節氣到,雖然還未到最炎熱的時候,此時降水較多,濕氣重,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如何根據體質狀況進行身體調養呢?小暑養生又需遵循什麼原則?起居、運動、飲食、心理如何調節? 小暑養生原則 精神調養:注重“心靜”,保持心情平和。 起居調養:小暑暑濕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中暑;避免汗出後即吹冷風,寒邪侵襲而出現感冒、關節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適當午睡,保持...



立秋之日秋燥至 冬蟲夏草平補時

 立秋之日秋燥至 冬蟲夏草平補時
經歷了伏夏之後,進入了立秋時節,立秋的氣候是由炎熱轉變為涼爽的交接節氣,也是人體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因而人們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隆順榕冬蟲夏草能夠調節人體免疫、呼吸系統、肝肺功能,以達秋季養生之功效。 提高人體免疫 “春困秋乏”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進入秋季,人體時常會感到神疲乏力、慵懶倦怠,若不注意調養,會加重人們冬季的身體負擔。冬蟲夏草可以有效地...



立秋也需解暑藥

 立秋也需解暑藥
雖說已經立秋,可是秋後一伏,高溫濕熱天氣還在持續,這個時節正是排熱毒的好時機,可是,一些常用藥也有不同的適應證,特別要注意的是還有一些禁忌的情況,河南省中醫院王祿副主任醫師向大家介紹以下幾種常見解暑藥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hzh {display: none; } 藿香正氣水(片、膠囊):這是歷史悠久的經典方,也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暑藥,有解暑、化濕、和中的功效,針對的主要症狀包括:頭昏、胸悶、嘔吐...



立秋養生應養陰去濕 預防為主

 立秋養生應養陰去濕 預防為主
立秋了,也進三伏(末伏)了,氣象預報說本周“晴天很少露面,多雲和雷雨天氣將交替登場,周最高氣溫33度。”民諺有“早立秋涼颼颼(上午立秋),晚立秋熱死牛(下午立秋)”之說,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溫度仍然較高,空氣悶熱潮濕,濕熱交蒸,因此,人們在養生方面應以養陰防暑去濕、預防秋季病為主。 從養陽到養陰 天津市南開醫院腦病科孟凡征博士介紹,立秋後...



立冬時節預防感冒有五種方法

 立冬時節預防感冒有五種方法
7日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冬”,天氣開始漸寒。養生專家提醒說,秋冬交替季節是感冒的高發期,為防止感冒的發生,公眾可採取5種方法預防。 養生保健專家張東生介紹,立冬是秋冬季節交替之時,溫差較大,空氣質量下降,加上此時人體免疫力相對較低,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多發,最常見的就是感冒。 近一段時期以來,因為感冒就診的患者大量增加,有的甚至還引發了慢性氣管炎、哮喘、肺炎等併發症...



大暑護膚 讓你的皮膚進入夏令時

 大暑護膚 讓你的皮膚進入夏令時
油性肌膚在夏日的油脂分泌會更加旺盛,眼看大暑快到了,控油保濕要增強,不要以為防曬就是夏天的全部,油脂分泌過多,會使膚色顯得暗黃,而且容易阻塞毛孔生成青春痘,夏天還意味著很多很多美容產品進入“夏令時”狀態,適時調整護膚時差,讓護膚進入“夏令時”才是控油的關鍵。 A DIY控油私房秘笈 著名的資深美容專家金韻蓉老師在她的《美麗日記》中為我們提供了一款夏日裡非常有效的...



小暑時節注意防治水稻病蟲害

 小暑時節注意防治水稻病蟲害
 小暑節氣防治水稻病蟲害 資料圖片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目前種植面積超過2800萬公頃,年產量達1.7億噸以上。每年由於病蟲害的發生,都會造成大面積的減產,成為阻礙水稻高產的重要因素。 水稻病蟲害種類很多,常見的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稻水象甲等,如防治不好,將損失稻穀15~40%,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因此,做好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才能確保水稻...



24節氣民俗: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24節氣民俗: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24節氣民俗: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民間常這樣形容小暑:“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穀不結&r...



消暑水果幫你輕鬆過大暑

 消暑水果幫你輕鬆過大暑
大暑到來,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您若能在生活中選擇“最佳”的自我保健方法,就能平安愉快地度過大暑。俗語說,“心靜自然涼”。天氣炎熱,人就顯得煩躁,所以,消暑首先就是讓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樂觀愉快,不要焦慮、緊張、急躁、激動,讓神經系統處於寧靜的狀態。消暑水果大盤點,幫你輕鬆度過大暑。 .hzh {display: none; } 西瓜:是夏季最主要的水果,含有...



大暑之際推薦四種度暑粥

 大暑之際推薦四種度暑粥
7月23日,大暑。此節氣正值中伏前後,高溫悶熱;且是雷陣雨最多,易挾濕。暑濕之氣乘虛而入,最易使人心氣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引發苦夏、中暑等病。 大暑,天熱汗多,因此大暑養生,首先要重視補水,平時喝開水最好,必要時,則應該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所必需。此外,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還應重視以粥養生。 李時珍認為,食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醫藥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