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秋飲食習俗
立秋節氣一般在公歷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立秋說: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寒蟬是蟬的一種,有黃綠斑點、翅透明。雄蟬有發聲器,夏末秋出時在樹上鳴叫。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又稱交秋,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周代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民俗立秋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渡過苦夏的體重變化。農人以立秋預測收穫: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里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鱟”的天象,收穫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
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東北立秋要吃黃瓜。杭州一帶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時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歷中都標有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民間對節氣多數講究與吃和防病有關,說明自古就非常關注生活健康。
西瓜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讚:下嚥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讚:下嚥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時台灣周圍海域的水溫仍然偏高,所以此時的漁獲還是多屬於暖水魚,如東部的海域可以捕獲到鮮美的立翅旗魚,在高雄外海有小串、烏賊、澎湖附近則有鰆、蝦可以捕獲。這個節氣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標籤:【立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