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意味著氣溫開始下降,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早晚天氣開始轉涼。
氣象專家說,“白露”這個節氣通常被認為是涼爽秋天的開始,俗語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之說。白露過後,早晚溫差會拉大,往往出現早晚較涼中午熱的狀態,提醒市民要適當加厚被褥,注意身體保健,及時根據氣溫變化調節衣著。
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標誌著暑氣漸消,涼爽秋季真正來...
白露到 夜來草木現露水
農曆二十四是節氣中的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為白露節氣。顧名思義,白露是氣溫漸涼,夜來草木上可見到露水的意思。
據我國古籍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摘自: 醫 學教 育網www.med66.com 。”從氣候規律說,白露時節,涼爽的秋風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貴陽以西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以下,開始了金色的秋季。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我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雲淡風輕。一...
立秋之後的保健及其養生
立秋要養肺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衰弱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使肺氣不要...
處暑節氣的習俗與活動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處暑後防曬不可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天文專家提醒說,處暑後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指數較大,這個時候公眾不要因為天涼快了就忽視防曬,千萬不要被“秋老虎”傷了皮膚。
“秋老虎”也傷皮膚
在戶外時間長了,肌膚容易出現紅腫、刺痛、水泡、脫皮等現象,這是遭受陽光毒曬而留下的紀念品。肌膚曬傷要趕快實施搶救,首先不再增加皮膚過度負擔,以舒緩、...
初秋老人保養要注意五方面
處暑時節,白天炎熱,晚上涼爽,晝夜溫差大,年老體弱者往往來不及適應。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保養。
1.飲食:營養要跟上
因天氣熱,出汗多,會損失大量蛋白質、維生素,更會丟失水分及電解質,所以老年人可以每天喝點牛奶,吃一個雞蛋,適量的豆粥、魚及瘦肉,以補充鈣質和鐵。多吃水果、青菜,比如每天吃一個香蕉、一個西紅柿,既可補充維生素又可補充鉀離子,還可預防便秘。吃一些西瓜可以補充水分...
處暑中醫食療養生篇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亮、雁、肅霜、蛇檀(鱔)、魚鱉、奕(蠕)動之徒,青(須)食而生者,胃臥而成也…&h...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 三招應對秋乏
8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處暑。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暑,“處”為止,處暑即暑期已結束。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中醫專家強調,處暑時節應注重養生。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
&...
處暑時節晚睡早起有何好處?
處暑時節,早晚的溫差增大,且秋高氣爽,人們會感覺比較舒服。為什麼人們還會感覺乏呢?處暑時節科學養生注意哪些問題呢?
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弱化,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
八月順時養生:早臥早起 神志安寧
八月是夏天即將結束、秋天將要來臨的時候,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
天氣特點:
“立秋”是肅殺的季節,也預示著秋天來到。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中醫認為“立秋”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