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法 先睡心後睡眼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法 先睡心後睡眼

2021年07月1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2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的健康和牙齒是分不開的,“齒健則身健”只有牙齒健康了人才能長壽。那麼中醫學是如何養齒的呢?叩齒吞津保健法要怎麼做呢?

老中醫養生法
中醫養生法

叩齒吞津養生方法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 ,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 ,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 ,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 ,他的長壽經驗就是 :“每晨睡醒時 ,叩齒三十六遍。”

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對中老年人來說,牙齒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

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髮,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

叩齒吞津,有多方面健身功效

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 (飲食物 )”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鬆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誌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律”,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叩齒吞津健身法要領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嚥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顎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嚥下

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叩齒吞津注意事項

18歲以下青少年,由於其牙齒可能發育尚未完全,不宜做叩齒動作。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已患牙病者叩齒力度不宜過大,防止牙齒進一步損傷。攪舌、鼓漱時舌尖要緊壓牙根部,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適當均勻,緩慢而周到。如口腔有潰瘍或口舌糜爛,影響此法進行時,可暫停數日,待口腔炎症痊癒後再施此法。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過多影響其他動作進行,可將唾液部分嚥下,不可吐掉。

中醫養生法 先睡心後睡眼

有些老年人會有失眠的困擾,以至在早晨起床之後還感到非常疲勞,好像自己沒有睡過覺似的,這些睡眠的問題困惑著很多的老年人,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擁有健康、高質量的睡眠呢?答案就是“先睡心,後睡眼”。

“先睡心,後睡眼”,這是專家針對老年人睡眠問題提出的六字方針,這對老年人的健康睡眠有很大的幫助。

一般來講,老年人只要晚上10點之前進入睡眠狀態,1-2小時即可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樣即便次日凌晨4-5點起床,老年人還保證了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也不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很多老年人往往是臥床後便緊閉雙眼想要盡快入睡,這種做法卻往往事與願違。失眠的原因主要起於“心”,老年人失眠大多緣於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心理矛盾衝突多。還有部分老年人的失眠是由於神經衰弱造成的,除了失眠這一主要症狀之外,常常還伴有容易興奮、疲勞、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渾身緊張、說不清的疼痛等系列症狀,這是老年人腦功能衰退的表現。這種失眠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所以,只有首先“睡心”,然後“睡眼”,才能進入真正的睡眠狀態。“先睡心,後睡眼”是歷代養生家十分推崇的睡眠方法。

事實上,“心”不睡的老年人是無法安眠的。要想心唾,先要讓自己的心安靜。達到心靜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靜坐。

靜坐是針對失眠老年人的腦神經“開關”不能在短時間內關上,即不能很快入睡的特點所採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失眠的老年人可通過靜坐達到心靜的狀態,這種狀態能使腦神經各種開關分期、分批地關上,而且關上的神經開關短時間內不會打開。

“先睡心,後睡眼”的“心”指的自己的大腦,如果自己的腦細胞不能進入睡眠狀態,儘管你的眼閉得嚴嚴的,還是睡不著。想要健康的睡眠,老年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先休息,這樣,才會得到很好的睡眠。

中醫養生法 常蹬腿可醒腦

長期伏案工作之人常常會感覺精神疲憊,記憶力減退,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腦疲乏。此時做做蹬腿運動,可調適精神,解除大腦疲勞,恢復記憶能力。這是因為人的腿部到頭部有許多經絡、穴位,它們與神經、記憶功能有關。通過蹬腿運動,不僅可活動筋骨,而且能起到推拿、按摩這些穴位的目的。

取立姿,手扶桌,腿伸直往後蹬,以活動腿腰部;然後取坐姿,腿繃直向前蹬踢,以活動踝關節部。左右腿每次50下後交換,解除精神困乏。也可身體站立,雙肩下垂,先將右腳尖踮起,肩、脖、頭隨即上頂,上下來回運動,通過對踝、膝、頸椎、頭部穴位的摩擦,可舒緩大腦皮層,解除困乏,有利於恢復記憶。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如果你常感到身體不爽、整天都精神萎靡,不妨試試中醫養生法吧!

 

 

標籤:【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