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齒吞津益長壽 中醫養生8秘訣 | 養生知識網

 

A-A+

叩齒吞津益長壽 中醫養生8秘訣

2021年07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4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當今社會,中醫養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8個中醫養生秘訣,趕快到下文看看學學吧。

叩齒吞津益長壽中醫養生8秘訣

中醫養生之道現在是越來越受歡迎了,我們現在想起以前的人們有各種的粗糧和各種的野菜就覺得很羨慕吧,其實並不是這些讓他們真的長壽的,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很深厚的,想要更好的保健自己的身體,中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合理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著手的。

一、頭是我們養生的重點,每日梳頭幫你祛除百

無論是古代的中醫還是現在的中醫都不得不承認人的頭上是有很多的穴位和經脈的,例如百會、上星薛等,這些穴位對於我們身體的控制真的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中醫才會用針灸這種很好的方法來治的,通過針灸這些重要的穴位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血液循環的速度,是我們的神經功能更好,也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古時候的人們總是喜歡用木頭的梳子梳頭,這樣是很養生的,如果可以做到早中晚都梳頭,並且每次都堅持的梳頭60-100次,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會感覺精力變好了,隨眠質量也會變好的。由此看梳頭真的是中醫養生之道的重要一招。

二、足部被成為是第二心臟,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更健康

隨著最近幾年足療的流行,我們瞭解到了我們的腳上是有很複雜的構造的,腳上的穴位是跟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是有重要的聯繫的,也就是腳部有我們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的,所以足療之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很多問題都緩解了,但是因為腳部在我們身體的最下方,所以很多人容易忽略它的保養的,古代中醫認為經常的揉按湧泉穴可以幫助我們滋陰補腎,活絡脛骨,控制腎臟的火氣,同時可以幫助排泄我們身體的毒素。其實足部反射去的知識真的是太多了,好好研究並且做到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加強壯的。

三、每天嚥唾液三百口,可以長壽

我們都知道其實所謂的唾液就是口水,是我們口腔內的重要物質,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的話每天嘴裡的口水都會有1-1.5升唾液,我們可是不能小瞧它的作用的,它含有很多的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物質的,另外還有我們身體需要的各種酶,對我們身體有無窮的好處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病從口入,我們如果自己的唾液被污染了,可不是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嗎?所以說經常的吞嚥自己的唾液是可以有長壽的作用的。

四、早晚叩齒三百下,牙齒更健康

所謂叩齒就是我們的上牙和下牙有規律的撞擊的做法,中醫認為我們的牙齒其實和骨頭是有很緊密的聯繫的,經常的叩齒可以增強我們牙齒周邊的組織更加的堅強,也可以幫助我們強健腎臟,平衡陰陽的,我們的牙齒更加健康的話,我們的吃東西才會更加容易的,有了更好的胃口,營養才可以吸收的更快的額。

五、耳朵保養好,經常按拉可以強健身體

中醫認為我們的耳朵跟我們的腎是很有關係的,我們日常要注意耳朵的保養的,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耳朵上有n多個穴位是跟我們的內臟是連寫著的,如果耳朵鍛煉好了,可以幫助我們養腎,還對我們的肝膽是很有益的,也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免疫力的,重要的是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肝臟的抗病能力是有益的。所以經常的做可以長壽的。

六、情侶互相搓背,好處多多

捶背是一種很有效很簡單的健身方法,我們的背部有很多的穴位和經絡,所以很多人現在都會去做背部的刮痧的,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我們的腰背疼痛,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我們的神經機能,經常的搓背可以是心情更加的安靜,對與睡眠是很有利的,更好的一個效果就是額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抗癌的作用。日常捶背有兩種方法可以選用手掌拍或是敲擊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記得不要用力太大,手法也要更加協調。

七、每天揉肚子一百下,有好的保健作用

我們的肚子上有很多的身體重要器官的,經常的揉按腹部可以有效的緩解便秘人們的痛苦的,也可以幫助我們促進血液循環,是很多人減肥都應該選擇的小妙方,如果經常的可以堅持的話,可以治療便秘、腸胃疾病、失眠、前列腺炎、冠心病等療效的,揉腹方法可以先順時針揉100次,再將中心移到肚臍下邊揉100次,總之這種方法是適合我們早起晚睡錢做的事情,很方便也是很養生的。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伸懶腰是很有用的減肥運動

當人們伸懶腰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些懶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伸懶腰是可以幫助我們伸展很多的器官的,人們在伸懶腰的也會有一次深呼吸的,這個小動作不僅是祛除了我們身體的睏意,還幫助我們強健身體,美麗身形的。

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只有堅持才會有成功的,學會不是目的用到才是目的的。

中醫介紹日常生活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是一種清淨的表現,中醫養生包括協調陰陽、通暢經絡、順應自然、形神共養、飲食調養、益氣調息、和調臟腑、節欲保精、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講求身體的平衡性。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也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一下就是武警北京市總隊醫院專家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醫養生方法:

運動養生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

飲食養生。

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氣功養生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像彭祖那樣“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裡,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養心。

“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正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秋收、冬藏,春生、夏長都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好,這樣與萬物同在,養生才有意義。

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

中醫養生的妙處自然是不用說,再結合中國的十二時辰進行按時養生,想必效果大增!那麼十二時辰養生法到底該怎麼做呢?

中國古時講究的是時辰法,時辰法是古人根據人們的健康作息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嚴格定制的。其標準相當符合人類的健康生活。那麼結合中醫的養生方法,如何利用十二時辰進行養生呢?

1、卯時(5:00-7:00)

見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先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熨摩兩目六七遍;再將兩耳揉卷五六遍;然後以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後各24次。然後去室外打太極拳或練其他導引術。

2、辰時(7:00-9:00)

起床健身後,飲一杯白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餘遍,有醒腦明目的作用。洗臉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飽。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虛弱,輕微活動和按摩腹部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

3、巳時(9:00-11:00)

此時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養花。疲倦時即閉目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數十口。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為說話耗氣,老年人本來氣弱,所以須“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00-13:00)

午餐應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軟,不要吃生冷堅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飽。食後用茶漱口,滌去油膩,然後午休。

5、未時(13:00-15:00)

此時或午眠或練氣功,或邀友弈棋,或瀏覽時事(相當於現代人看報),或做家務。

 

6、申時(15:00-17:00)

此時或讀名人詩文,或練書法,或去田園綠地,或觀落霞。

7、酉時(17:00-19:00)

晚餐宜早,宜少,可飲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濕之功效。晚漱口,滌去飲食之毒氣殘物,以利口齒。

8、戌時(19:00-21:00)

輕微活動後安眠。睡時宜右側,“睡如弓”。先睡心,後睡眠,即睡前什麼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

安睡以養元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種姿勢。

10、丑寅(1:00-5:00)

此時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制房事,但也不宜強制,60歲以後可20日或一個月一次。

總結:以上介紹的這些中醫養生高招,大家不妨照著做一做,對身體保健功效是非常多的哦。

標籤:【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