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應「靜心」養生防「情緒中暑」

 大暑應「靜心」養生防「情緒中暑」
     炎炎夏日給忙碌的現代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不適的困擾,情緒的困擾也日益明顯。“夏季情感障礙症”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      中醫有“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即人體的精神心理、心態情緒會隨著自然和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氣候變化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緒的變化。大暑...



燕麥是冬季保健的最佳選擇

 燕麥是冬季保健的最佳選擇
營養專家解釋說,燕麥作為一種古老的糧食作物,生長在海拔1000~2700米的高寒地區,具有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特點;同時燕麥中富含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能大量吸收人體內的膽固醇並排出體外,這正符合現代所倡導的“食不厭粗”的飲食觀。而且燕麥含有高粘稠度的可溶性纖維,能延緩胃的排空,增加飽腹感,控制食慾。含有燕麥的飲食結構有助於長期控制能量攝入,緩慢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



春夏宜養陽 不可少「四君子」

 春夏宜養陽 不可少「四君子」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在調補陽氣的中藥裡,有一個中醫師“離不開”的名方——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最初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證,後世眾多的補氣健脾方劑,都是從該方衍化而來,因此有“天下補氣第一名方”的美稱。組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都是藥性平和、不熱不燥,在中醫師看來,它們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猶如君子有沖和之...



晚餐堅持「四不過」 保你長壽

 晚餐堅持「四不過」 保你長壽
晚餐不過飽 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寧”。如果晚餐過飲,必然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其緊張工作的信息不斷傳向大腦,使人失眠、多夢,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中年人如果長期晚餐過飽,反覆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會造成胰島素β細胞負擔加重,進而衰竭,誘發糖尿病。同時晚餐過飽,必然有部分蛋白質不能消化吸收,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有毒物質,加之睡眠時腸蠕動減慢,...



中秋美食多 秋膘易上身

 中秋美食多 秋膘易上身
●●要預防秋季體重增加,需控制主食限制甜食 ●月餅不宜空腹吃,也不宜飯後吃,最好在半空腹狀態下將月餅分切進食,可減輕腸胃負擔 俗話說“秋風起,長膘忙”。“立秋後天氣轉涼,人們胃口大開,飲食會不知不覺過量,容易長秋膘。適逢九、十月份有中秋、國慶雙節,也給了人們大吃大喝的充分理由,而且此季水果也很多。”專家表示,往年教訓提醒:此季如一味滿足“口腹之慾”,...



健康豆漿七項飲用禁忌

 健康豆漿七項飲用禁忌
 豆漿是中國人民喜愛的一種飲品,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歐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譽。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還含有維生素B1、B2和煙酸。可是,喝豆漿,別犯下面這些錯誤,才能更好地為健康加分。 健康豆漿七項飲用禁忌 1、忌喝未煮熟的豆漿 很多人喜歡買生豆漿回家自己加熱,加熱時看到泡沫上湧就誤以為已經煮沸,其實這是豆漿的有機物質受熱膨脹形成氣泡造成的上冒現象,...



推薦6款蘋果食療方

 推薦6款蘋果食療方
1.消化不良喝“蘋果楂棗粥” 做法:蘋果1個(約300~400克),山楂(干品)15克,大棗10枚,粳米150克。蘋果洗淨,去皮核切碎,與淘洗乾淨的山楂、大棗、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即可。具有補虛健脾、除淤消積的功效。 本食療方除可用於消化不良外,還適用於高血壓患者。 2.咽干口渴嘗嘗“玉容丹” 做法:鮮蘋果1000克,切碎搗爛,絞汁,熬成稠膏,加蜂蜜適量混勻。每次1匙,溫開水送服。具有...



特色健康做法 讓米飯營養大增

 特色健康做法 讓米飯營養大增
揚州炒飯,少用油鹽 提起炒米飯,揚州炒飯可是大名鼎鼎,從街邊小店到五星級飯店似乎都能做出一份。可是,正宗的揚州炒飯應該是什麼樣呢? 炒飯種類極多,不管是國內,還是日本、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地區都有各自著名的類型,而其中,揚州炒飯以其色彩分明的外觀、“軟、糯、松、爽”的口感,贏得了最廣泛的認同。 揚州炒飯準確的叫法應該是“什錦蛋炒飯”。根據2002年頒布的標準,它的...



瘦腹食療葵花寶典

 瘦腹食療葵花寶典
蘋果牛奶瘦腹法每次只需兩天,到第三四天就恢復正常飲食,然後再開始兩天。一般在第一個週期內就可以看到明顯的瘦腹效果,如果重複兩到三個週期,則效果更穩定,但過程當中一定要忍耐,要忌口!   蘋果減肥的魅力在於,蘋果是低熱量的果類,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能調節人體機能。每日吃再多的蘋果也比膳食所含熱量要少。況且吃蘋果也會有飽的時候,體力沒有衰退,自然就不會有飢餓感,而牛奶又...



大暑節氣應當心中暑

 大暑節氣應當心中暑
     進入夏季後,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散失的熱量,大氣中的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炎熱。大暑一般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這讓我們聯繫起一個詞“中暑”。但並不是溫度高就意味著一定會中暑,中暑的發生是綜合因素產生的。一般來說分以下兩種情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