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拔罐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頸椎病的拔罐療法

2021年09月26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發生理改變或骨質增生等,導致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組複雜的症候群。多因風寒、外傷、勞損等因素造成,一般出現頸僵,活動受限,一側或兩側頸、肩、臂出現放射性疼痛,頭痛頭暈,肩、臂、指麻木,胸悶心悸等症狀。根據臨床症狀偏盛及輕重不同分為寒濕阻絡、血瘀阻絡2型。

    一、寒濕阻絡

    (一)症狀

    頭痛、後枕部疼痛,頸項強硬,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背與手指麻木酸痛,或頭痛牽涉至上背痛,頸肩部畏寒喜熱,頸椎旁有時可以觸及腫脹結節。

    (二)治法

    (1)選穴肩井、大杼、天宗、曲池、合谷。

    (2)定位肩井:在肩上,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見圖3-1-1)。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者即是第7頸椎,其下為大椎穴。由大椎穴再向下推1個椎骨,其下緣旁開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1-1]。

             天宗: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垂臂,由肩胛岡下緣中點至肩胛下角做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處為取穴部位,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3)拔罐方法叩刺、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輕叩上述部位,以微出血為度。血止後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塗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後再用艾條溫灸l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血瘀阻絡

    (一)症狀

    頭昏,眩暈,倦怠乏力,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視物模糊,食慾不振,面色無華,或伴有胸悶心悸。

    (二)治法

    (1)選穴大椎、大杼、肩井、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2-19-6)。

             大杼:見前。

             肩井:見前。

             曲池:見前。

             合谷:見前。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在上述各穴叩刺3~5遍,以皮膚發紅、有少量出血點為度。叩刺後拔罐,留罐10分鐘,以拔出瘀血為宜。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減少低頭伏案工作時間,常抬頭作頸肩部活動。

    (2)睡覺時枕頭的高度要適合,注意肩頸部的保暖。

    (3)拔罐治療時要配合推拿,加強肩頸部的功能鍛煉

標籤:【療法】【拔罐】【頸椎病】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