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伸手法治頸椎病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升高。根據上海石印玉教授和浙江陳省三主任醫師的經驗創立的“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治療頸椎病有良好療效。
對於頸椎病,機械牽引是現代臨床常用方法,但存在應力作用部位欠集中、部分病人依從性差、醫療成本較高等缺點,如果牽引力量過大,則有造成脊髓損傷的潛在危險;功能鍛煉主要用於預防;而推拿手法則是具有中醫學特色的一種外治法。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首先著眼於恢復患者頸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礎上,運用柔和而又具有滲透力的手法,鬆解頸椎周圍的軟組織、調整頸椎不良的位置關係,使之恢復正常
診斷標準
一、診斷原則 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所見相符;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像學所見正常者,應在排除其他疾病後方可診斷;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者,不應診斷;需有較明確的頸椎病發病史。
二、各亞型診斷標準 1.頸型:主訴頸項、頭、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X線平片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失穩。2.神經根型:典型的根性症狀具有麻木、疼痛等,且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伴有頸椎活動受限、肌力減弱或肌萎縮;頭部叩擊試驗、壓頸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至少有1項陽性;影像學顯示相應頸椎關節退行性交。3.脊髓型:臨床表現下肢發緊、行走不穩,甚或肢體癱瘓、二便失禁等頸脊髓損害的症狀;伴有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影像學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4.椎動脈型與交感神經型:表現頭痛、眩暈、耳鳴、眼花等交感神經症狀,且與頸椎活動有關,曾有體位性猝倒;旋頸試驗陽性;影像學顯示頸椎節段性失穩、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
適應證
18~70歲,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輕度)頸椎病。
禁忌證
一、中度和重度脊髓型頸椎病。
二、局部皮膚破損、局部皮膚疾患者。
操作方法
一、操作步驟
1.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袞法和按揉法在頸項、肩及上背部常規操作,10分鐘。
2.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立其頭端,雙手重疊自第3、4頸椎下將頸部稍微托起,與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著力點位於棘突之間,持續時間不少於1分鐘,反覆5遍。
3.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由下而上沿直線平推,兩手協同,交替進行,包括督脈和兩側膀胱經的頸段,每條線各6遍,共12遍。
4.以中指指腹著力,以中等強度力量沿項韌帶及其兩旁自下而上彈撥,兩手交替進行,反覆5遍。
5.以中等強度力量揉風池、風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鐘。
6.在拔伸狀態下左右旋轉頸椎至極限位(45°左右),不做扳法,反覆5遍。
7.自頸根部將頸椎微微托起,然後邊拔伸,兩手邊向頭部滑移至髮際,反覆5遍。
二、治療時間及療程
以上治療每次總時間約20分鐘,隔天1次,6次為1個療程。
三、關鍵技術環節
施力方向與力的作用點把握。
四、注意事項
必要時可在皮膚表面塗少量介質,以免損傷皮膚。
不良反應
如病情加重或皮膚損傷時應停止治療,採取相應針對性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