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防衰做好五要點
中醫養生學說之所以長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為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形成,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強調整體性,善於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保養精、氣、神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過程。
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故古人說:“氣是溺年藥”。現代實驗研究亦表明,“氣”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質基礎。故氣不可耗,不可滯,滯耗則多病。
神,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心(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大腦)所主。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神則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強,神氣渙散則身弱,故《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捨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因此,清心寡慾以養神,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益壽延年。白居易詩云:“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到三十生白髮。”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實寫照。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是養神的首務。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保養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髮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此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均是調攝精氣神的好方法。
中醫養生學說之所以長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為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形成,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強調整體性,善於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保養精、氣、神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過程。
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故古人說:“氣是溺年藥”。現代實驗研究亦表明,“氣”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質基礎。故氣不可耗,不可滯,滯耗則多病。
神,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心(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大腦)所主。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神則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強,神氣渙散則身弱,故《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捨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因此,清心寡慾以養神,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益壽延年。白居易詩云:“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到三十生白髮。”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實寫照。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是養神的首務。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保養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髮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此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均是調攝精氣神的好方法。
三、順應四時陰陽
《素問·保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六節髒象論》又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變萬化必須會直接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時每刻都與自然界有著物質、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換。中醫提出:“人與天地相應”的科學觀點,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員,就必須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才會健康長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站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病疾不起,是謂得道。”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年四季,寒暑更迭,陰陽變化,這個自界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如何來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呢?《內經》中很早就提出了一套具體的辦法。主張在春夏之季、氣候涼轉溫、陰消陽長、萬象更新之時,人體也必須相應地朝氣勃勃,多作些戶外活動,使陽氣更加充足。秋冬之季,氣候由溫轉涼,陽消陰長,肅殺寒冷,人體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避之有時,使附氣不要妄洩。“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春而不彰。”陽氣得以保養,疾病就不易產生,人體就會健康延壽。
四、善於調節情志
所謂情志,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情感活動,是人們對周圍事物所做出的反應又稱為七情。中醫認為,每一種情感活動都與內臟相關聯,也就是每一個臟腑都有其情感活動。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心之志為喜,肝之志為怒,碑之志為思,肺之志為憂,腎之志為恐。一般情況下,喜怒悲優恐屬正常的精神活動,只有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極限的、劇烈的精神創傷,使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就會發生病變,從而導致早衰。清志所傷主要表現為氣機紊亂、升降失調,所謂“百病皆生於氣”,即是言氣機紊亂後導致很多病變。情志影響氣的病變是由於情志的不同而形式不一,即“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七情雖各有臟腑所屬,各有偏傷,然總統歸於心。所以清志之病,調心、寧心十分重要。怎樣活心呢?陳醫寶鑒》有是云:“欲治其疾,先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於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於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和平,知世間萬事皆是空虛,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禍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痊。”情志得調,氣機流暢,病安從來,人定能長壽。
五、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亦重視健身運動,因為長期堅持運動鍛煉,是人體維持健康、增強體質、永幕青春的秘決。鋼經》中早就有了“導引術”的記載。我國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學家華佗,就自創“五禽戲”作為健身運動,以致“年且百歲,猶有壯容”。他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猶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也。”他的學生吳曾如法鍛煉,堅持不懈,活到九十多歲,仍耳不聾、目不瞑,齒牙完堅。說明長期的運動使人體的肌肉、骨路得到鍛煉,使生理、心理得到調節,氣血暢通,陰陽協調,就可起到卻病延年的作用。
中醫養生在強調動的同時,並不忽視靜的一面,主張動靜結合。《一覽延齡》中說:“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情也。更如靜中亦動現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最靜之人,食後亦直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靜坐片時,以凝形神。”把動與靜的結合從辯證觀的角度剖析得十分透徹,一動一靜,一張一弛,一文一武,一陰一陽,既對立,又統一,符合自然之道。事實證明,許多職業運動員並不是長壽者。所以延壽不但需要動,而且也需要靜。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結合是科學、合理的健康長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