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 養生知識網

 



中醫館養生18法 讓你愛上秋季

 中醫館養生18法 讓你愛上秋季
養生之道網導讀:秋季,空氣濕度低,相對來說會非常乾燥,而且秋季天氣會有點涼,人體缺水很會比較嚴重。這時候,養生就是非常關鍵的了。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你在秋季不再煩惱? 1.節食慾。秋季切忌暴飲暴食,同時也要少吃辛辣燒烤類食物。 2.忌怒氣。少發脾氣可以有效地解秋乏。 3.常梳發。經常梳理頭髮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易除疲勞。 4.面多擦。用雙手或乾毛巾揉搓...



中醫治療消化不良的8大偏方

 中醫治療消化不良的8大偏方
很多人都會參加很多的聚會。一頓接一頓的美食聚會,讓你會措施不及。同時也讓自己的胃口考驗了一把。飲食過量,導致消化不良。中醫教你8大治療消化不良的家庭方。   杏仁。吃10粒去皮杏仁,或者在溫牛奶中加一茶匙杏仁油飲用,可緩解消化不良。杏仁富含膳食纖維,還有助於防止便秘。 小蘇打。在溫水中加入半茶匙小蘇打和幾滴檸檬汁,慢慢飲用。 薄荷茶。薄荷茶是口感更好的緩解和預防消化不良的方法...



中醫治療凍瘡小驗方

 中醫治療凍瘡小驗方
    山楂紅花酒 製法:生山楂300克或干山楂片150克,草紅花100克,裝入廣口瓶中,加入60度燒酒(沒過山楂約1厘米)。每日攪動,泡1周後可局部外用。用後添酒,始終保持白酒沒過山楂1厘米。 功效:活血通絡、消腫祛寒。用於因寒冷受凍引起的局部紅腫癢痛。 辣椒貼 製法:小紅辣椒(以朝天椒最辣者為好)4~5個,縱行剪開,去子,置瓷碗內。滾開水半碗沖泡約15分鐘,待辣椒內面發黏時貼於凍瘡...



老中醫教你怎樣喝水更養生

 老中醫教你怎樣喝水更養生
養生之道網導讀:喝水是每天都必須進行的,但是你真的會喝嗎?看老中醫教你如何喝水養生。同樣我們時刻被健康所威脅,那麼你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嗎? 中醫教你喝水養生 水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元素,每天喝一定量的水有助於美白,那麼怎樣喝才最美容呢? 飲水量要適當 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攝入量為2000ml~2500ml。太少,體內廢物代謝不出去,影響身體健康;太多,則會加重腎臟負擔,也非常不可取。 早晨第一杯水喝什...



教你如何讓中醫針灸成為瘦身絕學

 教你如何讓中醫針灸成為瘦身絕學
針對脾虛濕阻型體質非常有效,疏通不同穴位(如豐隆穴、三陽穴、內關穴)來疏通經絡,調節內分泌和肌體平衡,有效提升脾臟的除濕功能,另外也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讓健康瘦身達到由內而外的調理。教你如何讓中醫針灸成為瘦身絕學? 一、脾虛濕阻型體質 脾虛濕阻型體質胃口並不好,但體重卻只增不減,且出現舌苔重、大便稀的症狀,這也許就是由脾虛濕阻型體質導致的。脾臟功能不佳,脾的運化功能差,不能祛痰...



中醫飲食養生應當遵循的原則

 中醫飲食養生應當遵循的原則
據《周禮·天官》記載:當時的宮廷醫生已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其中食醫就是負責以食治病的醫生。傳說為黃帝所作,實際成書於戰國時的《黃帝內經》,其《素問篇·髒氣法時論》還具體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當然,在實際生活中,所謂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是人類一切飲食對象的泛指。 中醫飲食養生...



哪些疾病看中醫更有優勢

 哪些疾病看中醫更有優勢
功能性疾病 許多人自覺身體不適,出現頭暈目眩、乏力、心悸、盜汗、失眠、便秘、腹瀉等症狀,但經化驗、拍片等檢查後未發現器質性病變,這時宜看中醫。 病毒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療沒多大效果,而採用中醫“扶正祛邪”的方法效果明顯。 婦科疾病 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回乳等婦科疾病,中醫採用健脾固腎、調氣血等方劑治療,往往...



炎夏早睡早起適當曬太陽 中醫養陽4大招

 炎夏早睡早起適當曬太陽 中醫養陽4大招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認為,夏季陽氣升發,我們必須適當的養陽補身體。那麼夏季如何養陽呢?夏季養生怎麼做?下面小編推薦中醫養陽法,一起到下文看看吧。 炎夏早睡早起適當曬太陽 中醫養陽4大招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說明中醫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認識到因時制宜養...



中醫食療讓你補腎一步到位

 中醫食療讓你補腎一步到位
養生導讀:藥食同源、食療養生是中國老祖宗特有的養生智慧,女人身體不好,通過飲食調理除了滋陰、補血,補腎也相當的重要,女人補腎不一定要吃一大把一大把的藥,介紹一些中醫十分推崇的補腎食物,讓你補腎一步到位。 1、杜仲腰花。 取杜仲、川斷各15克,豬腰子1對,白酒25毫升,蔥、味精、醬油、大蒜、姜、鹽、白糖各適量。製法:先將豬腰洗淨切成腰花放碗內,加白糖、鹽、酒;另將杜仲、川斷煎取濃汁後加...



中醫教你怎樣判斷體內濕氣重

 中醫教你怎樣判斷體內濕氣重
     吃飯時,看食慾 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有隱隱的噁心感,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 專家指導: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自檢脾胃功能,就能發現你是否脾濕。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們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水液,把這些物質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