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養生 | 養生知識網

 



立夏養生 尤重養心

 立夏養生 尤重養心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立夏。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開始。這個節氣是一個天氣炎熱、萬物生長旺盛的時期。古時,一些君王在夏季剛剛來臨之際,要舉行儀式,到京城之外的地方去迎夏,而出行的那天就是立夏。 立夏的特點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明顯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雨水比“谷雨”更多,而對農作物來說,立夏又是一個旺盛生長的重要節...



小滿養生需三知

 小滿養生需三知
導讀:最近的夏天悶熱是小事,雨下不停這算神馬,不禁讓人無語問蒼天,這是腫了麼?!!請讓養生之道網的小編為大家講解一下最近到底是神馬情況,請看:           夏季雨下不停,悶熱潮濕,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小滿節氣。所以,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要做好“防熱防濕”的準備,要注意哪些問題、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則呢?下面就從中醫養生角度...



七款健康無副作用食譜 秋季防病養生首選

 七款健康無副作用食譜 秋季防病養生首選
 人們總是習慣一生病就吃藥,但是是藥三分毒,怎麼辦?其實只要對飲食多一些講究和佈置,就如養生藥膳類型的健康食譜,它不僅能預防疾病還能緩解病情,在享受美味飯菜的同時又能減少吃藥帶來的副作用! 1、苦瓜炒肉絲 材料:豬肉50克,苦瓜300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豬肉切絲加黃酒、澱粉拌勻,入熱油鍋以旺火滑炒盛起;鍋內留少許底油,投放切成條的苦瓜,加鹽並倒進肉絲翻炒;最後加白糖、味精稍...



小寒節氣 養生有方

 小寒節氣 養生有方
       養生之道網導讀: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小寒”是與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相比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古人認為,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未到達極點。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那麼,到底要怎樣保養呢?    ...



孩子厭食與春困有關

 孩子厭食與春困有關
1、零食過多。有些家長經常買糖果、甜點心、巧克力、花生、水果等,給孩子隨便拿著吃,孩子小嘴整日閒不住,到吃飯的時候當然就吃不下去了。 2、食不定時。有的父母見孩子哭就餵奶或餵飯,進食沒有一定的規律;也有的父母在嬰幼兒吃奶、餵飯時逗孩子玩,致使孩子不能集中精神吃奶、吃飯;大一點的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或看小人書,隨便吃幾口就急於到鄰居家或外面玩,時間久了就會影響消化液的正常分泌,造成...



健康專家推薦6款秋季養生茶療

 健康專家推薦6款秋季養生茶療
 雲南省健康教育專家建議,在秋季採用茶療養生,簡單方便,還能較好的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大家可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姜蘇茶 此茶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噁心嘔吐、胃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型感冒。具體做法是選取生薑、蘇葉各3克,將生薑切成細絲,蘇葉洗乾淨,用開水沖泡10分鐘代茶飲用。每天喝2次,上下午各溫服1次。 蘿蔔茶 此茶能清肺熱、化痰濕,加少許食鹽既可調味,又可清肺消炎。...



立夏後飲食宜清淡為主

 立夏後飲食宜清淡為主
中醫認為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



夏至養生 心靜自然涼

 夏至養生 心靜自然涼
養生之道網導讀:夏至到,天氣炎熱,讓人煩躁不安,此時養生注重“心靜自然涼”。炎夏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



冬季養生 當歸羊肉湯調經養血

 冬季養生 當歸羊肉湯調經養血
冬季是服用膏方最佳季節 膏方又叫膏劑,屬於中醫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有內服、外用之別。冬天為封藏的季節,滋補為主的膏方易被機體吸收,所以冬季是服用滋補膏方的最佳季節,尤其是冬至前後是最關鍵的調補時機。 近年來,隨著膏方“北上南下”,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接受膏方進補的理念。特別是北京等北方城市近年興起了冬季服用膏方,現在網絡上也流傳有很多自製膏方,...



初秋 飲食養生的三大誤區

 初秋 飲食養生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過去有句老話:“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那麼,秋天和夜晚真的不宜吃姜嗎?營養專家表示,秋季並非絕對一點也不能吃姜,關鍵是不能“多食”和“夜間勿食”。 根據中醫理論,生薑辛溫無毒,歸五臟,益脾胃,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散煩悶等等。現代醫學認為,生薑含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