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民俗:小暑時節避暑吃炒麵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民間常這樣形容小暑:“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穀不結”等等。
民間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
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後,蟲可不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這說語。
三伏日“吃抄面”、“進湯餅”的目的。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麵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後,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小暑時節,飲食要有節制,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餚要做得清淡爽口。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另外“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過去民間還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以後的天氣
進入炎熱的夏季,美麗的螢火充蟲也飛出來了,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後,雷雨天氣也越來越多了。俗話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此外諺語中亦有 “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在江南,故農諺說“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民間傳說
在六月的小暑時節裡,民間也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於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養生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下面為大家提供一些,民間小暑節氣裡大家常用的食譜:
炒綠豆芽:
〔配料〕 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 豆芽洗淨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解毒,療瘡瘍。
素炒豆皮:
〔配料〕 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 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蠶豆燉牛肉: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後改文火,放鹽煨
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
〔配料〕 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沖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