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 養生知識網

 



初秋仲秋晚秋 進補食物推薦

 初秋仲秋晚秋 進補食物推薦
   初秋:扁豆利濕,秋藕補人 秋日,要適當減少冷飲以及寒涼食物的攝入,俗話說“秋瓜壞肚”,對各種瓜類宜少食,以防損傷脾胃陽氣。初秋時節,應適當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消化。俗話說“秋藕最補人”,還可將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 仲秋:香蕉潤燥,蘋果補酸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



秋季潤燥要因不同體質而異

 秋季潤燥要因不同體質而異
秋季多風,氣候乾燥,養生保健尤要注意衣食住行的調節。體質虛弱、抵抗力較差的人在此時尤易產生感冒、打噴嚏、流鼻涕、咽干、口乾等呼吸道症狀,因此適當地進行“秋補”,使身體機能能夠順利適應從夏熱至秋涼的過程。不過,養生專家強調,體質不同“秋補”的方法也有差異。 秋天,燥則潤之 如果評選一年四季哪個季節最乾燥,秋天首當其衝。楊力告訴記者,肺、大腸及胃在這個季節容易&...



秋季進補根據體質對症下藥

 秋季進補根據體質對症下藥
進入秋冬季節,中國人開始講究一個“補”字,食補也好,藥補也罷,都期待滋補品能讓自己“陰陽調和”、“正本清源”。專家建議,“補”雖然是一個“自發的,非處方行為”,但是由於個體差異不一,傳統中醫又最講究辨證施藥,“補”應該在專家指導下進行,切勿亂“補”。 大部分人認為只要是補品,則人人可吃。這種熟悉是片面的、錯...



治秋季腹瀉 中醫有妙招

 治秋季腹瀉 中醫有妙招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多發季節,其中多為飲食不注意而導致腸胃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對於這類腹瀉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應採用中醫中藥療法,往往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中醫講究辨證治療,對於不同的腹瀉要採取不同的藥物。 因為過食生冷,感受風寒引起的腹瀉,中醫稱為寒瀉,其症狀是發燒、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患兒腸胃積熱,外受暑濕引起...



銀耳糖水解秋燥

 銀耳糖水解秋燥
很多朋友到了秋天就口乾舌燥,咽部不適,皮膚乾燥甚至乾裂,皆是秋燥所致。銀耳具有健脾補腎,潤肺生津的藥用價值,所以在秋天裡自製一份銀耳糖水,能有效地緩解秋燥給你帶來的各種問題。 材料:銀耳、枸杞、紅棗、甜玉米粒、冰糖 做法: 1.銀耳泡開撕小朵,焯一下水,撈出。 2.銀耳、枸杞、紅棗先加水、冰糖煮至銀耳軟爛。 3.加玉米粒再煮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即可。 小貼士: 1.家裡有燜燒鍋的,不妨用它來做...



夕餐秋菊之落英

 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國以菊入饌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4世紀,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下的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之後,魏國人鍾會有賦,稱菊花是神仙之食。晉人傅玄,亦有賦稱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我國的菊饌,最早是生嚼,所謂“無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後來...



桑葉治秋燥感冒

 桑葉治秋燥感冒
又值夏秋交替之際,溫差較大,容易發生感冒。因為天氣乾燥,所以秋季感冒時,容易出現頭痛、口鼻發乾、咽喉燥痛、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嚴重時出現痰中帶血等症狀。中醫認為是燥邪所致,再加上目前人們體質上往往鬱火明顯,火與燥結合,加重病情。 因此,大家在選用治療秋燥感冒藥物的時候應該有針對性,過於辛溫燥烈之品如麻黃、生薑等不能使用,否則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導致病情加重。治療的關鍵在於清、潤...



秋天,先調脾胃再進補

 秋天,先調脾胃再進補
進入秋季後,人們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進補了。其實,進補沒必要操之過急。 秋季的確非常有必要進補,合理進補不僅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還能增強人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為平安過冬做好準備。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秋季進補也是一樣。如果秋天一到就忙著進補,不僅...



秋令保健要以養肺為主

 秋令保健要以養肺為主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中華醫學認為,秋令與肺氣相應,秋天燥邪與寒邪最易傷肺;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氣較冷時復發,所以秋季保健以養肺為主。   固護肌表 肺主一身肌表,風寒之邪最易犯肺,誘發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或成為其他系統疾病之禍根。故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適當進補,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風寒等外邪傷肺,避免感胃,是肺臟養生之首要。 滋燥潤肺 秋令保健養肺...



秋涼遭遇關節痛

 秋涼遭遇關節痛
秋季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還疼痛,甚至刺疼。氣候轉變是關節炎發作的主要原因,其中骨關節病一遇到冷氣,就會著涼,關節有刺痛感;而痛風性關節炎一遇到關節受熱,使關節周圍的溫度過高,而引起疼痛。另外,“老寒腿”說的是老年人一遇到空氣變寒,膝關節就會受寒,疼痛,甚至動彈不得。 關節炎患者的比例,女多於男。女性相對身體弱,加上平時家務活重,經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