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易患10皮膚病 | 養生知識網

 

A-A+

入秋易患10皮膚病

2021年12月20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 ℃ 次

 入秋以來,炎熱的天氣仍沒有退溫,經過夏天的衝擊的人體抗能力下降,皮膚裸露並長期與外界接觸,不免受到身體內外諸如細菌、毒和過敏原等不良因素的刺激,皮膚病發病率增加。

1.蟲咬皮炎

夏秋季多昆蟲,如螨、蚊、毒蛾、毛蟲、蜂類等。人被叮咬後,皮膚會出現丘疹、紅斑、水皰等類症狀。患後以抗過敏為主,主要給予口服抗組胺類的藥物,局部外用爐甘石洗劑及激素類軟膏。

應對:盡量避免去草叢,對寵物要勤洗澡減少感染率。

2.足癬和股癬

足癬和股癬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膚病,由於真菌喜好溫暖和潮濕,因此常常在夏季加重。足癬表現為足底或腳趾間出現水皰、脫皮、浸漬會糜爛,並有瘙癢感,嚴重者可因過度搔抓而引起局部的感染。股癬表現為大腿內側、臀部的環狀紅斑脫屑,呈離心性擴大,周圍常可見小丘疹,自覺瘙癢或疼痛。

應對:無論是足癬還是股癬,都有一定傳染性,因此應避免共用公共浴室、游泳池、旅館的拖鞋或毛巾等。注意保持足部清潔乾燥,穿透氣性好的鞋襪,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而且應勤換鞋襪。勤換內褲,不穿緊身的內褲或牛仔褲。勤洗澡,保持身體清潔。可選用各種抗真菌藥物如達克寧等外用,嚴重時配合口服抗真菌藥治療。

3.皮炎

夏秋季天氣高溫及悶熱,很多人不注意防護,患上或輕或重的夏季皮炎,表現為皮膚上,尤其是在四肢伸側、小腿深側生出大片紅斑,紅斑上有密集針頭至粟粒大小的丘疹,甚至丘皰疹,搔抓後出現較多線狀抓痕、血痂,時間長了可能會皮膚粗糙、淡褐色素沉著、苔蘚化。瘙癢明顯,輕度灼熱感。

應對:保持室內通風、散熱措施得當,使室內溫度、濕度適宜,衣服宜寬大、輕爽、吸汗,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宜用清水外洗後用毛巾擦乾。治療上可口服抗組胺藥,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酒精、糖皮質激素霜劑等。

4.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俗稱“串腰龍”,是由一種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平時潛伏在人體某個神經節上,成年人絕大部分是這種病毒的攜帶者,當人體免疫力較強時,這種病毒就不會發作,而當抵抗力下降時,這種病毒就會複製,沿著神經分佈下行,從而使皮膚出現紅斑水泡,並伴有劇烈疼痛。

應對:換季時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因為感冒發燒時人體抵抗力較低,易誘發該病毒。同時,要注意合理休息,不要熬夜。在飲食上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和水分。平時也要經常鍛煉身體,以增強抵抗力。另外,秋季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可適量服用一些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維生素B和維生素E,並加強日常身體鍛煉等。

5.皮膚瘙癢

天氣轉涼後,人體皮脂腺分泌開始減少,皮膚容易乾燥,引起瘙癢。而老年人的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減退,皮膚更乾燥,因此,這種病常見於老年人。同時,再加上一些外部的刺激,如過多使用肥皂、洗衣粉等,這就極易引起瘙癢。

應對:對於患有這種皮膚瘙癢症,且每逢換季時病情就較重的患者,建議在換季時做好預防。

第一,注意忌嘴。對於魚、蝦、酒、辣椒等食物盡量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第二,盡量少接觸含有化學成分的物品,如洗衣粉等;

第三,皮膚癢時,切忌抓撓或用開水燙,可搽一些潤膚乳液或服用一些抗過敏藥物或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中藥;平時還要少用肥皂洗手,注意滋潤皮膚。

6.銀屑病

季節變化是銀屑病的誘發因素之一,該病往往冬天加重夏天減輕。進入秋季後,天氣轉涼,該病病情常常會逐漸加重。同時,由於發病機理目前並不清楚,這種病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所以秋季做好預防工作很重要。

應對:換季時節,銀屑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上呼吸道感染是該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而秋季早晚溫差大,是上呼吸道易發季節,所以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如果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另外,每於好發季節之前,適當清淡飲食,能夠有效避免或減輕銀屑病復發。

7.丘疹性蕁麻疹

大多數發病主要由蚊子、臭蟲、蚤、虱、螨、蠓等叮咬後引起的過敏反應。典型皮損為綠豆或稍大淡紅色丘疹,性質堅硬,頂端常有小皰,搔破後結痂,周圍有紡錘形紅暈,經搔抓後呈現風團,風團消退後仍恢復原形。該病好發於軀幹及四肢近端,損害數目不定,常分批出現,散在發生或少數簇集,常伴有胃腸障礙,少數患者有時亦有呈現水皰者。該病病程長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但新的皮疹又可陸續出現,因而新舊皮損同時存在,至天氣轉涼後逐漸痊癒,但次年常又發生。患者自覺劇烈瘙癢,夜晚特甚,往往影響睡眠,患兒精神不安。搔抓後表皮剝脫,易致繼發感染。

應對:講究個人及環境衛生,消滅跳蚤、螨、臭蟲等動物,限制過量蛋白攝入。防止蚊蟲叮咬。患病後可口服藥抗組胺物如撲爾敏等,外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藥膏。

8.丹毒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皮膚或粘膜破傷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狀,繼而局部出現邊界的水腫性鮮紅斑,迅速向四周擴大,皮損表面可出現水皰,自覺灼熱疼痛,可伴發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多見於顏面及小腿部,面部損害發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損害常與腳癬有關。並常有復發傾向。

應對:預防主要是避免皮膚損傷,減少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機會,皮膚黏膜有損傷時及時治療,以免感染加重。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

9.癤腫

人體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細菌存在,一般人因具一定的免疫能力,細菌與身體倒也可以相安無事,當本身免疫力下降,皮膚受到擦傷等情況,都可導致癤的發生。

應對: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洗去皮膚上的污垢和致病菌;搞好個人衛生,要勤剪指甲;加強飲食調理,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進食綠豆、冬瓜、海帶等性味甘、涼,具有清火明目、清暑止渴、疏解熱毒等功效的食物。癤腫早期,可採用熱敷,或外塗1%~2%碘酒等,可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忌針刺或手擠,因為手擠會使癤腫細菌隨血流而擴散,致使感染加重。至於癤腫晚期,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用藥。

10. 膿皰瘡

膿皰瘡是秋季常見的化膿性球菌傳染性皮膚病。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所致。該病的特徵是皮膚淺在性膿皰。初起為紅斑,很快形成綠豆或黃豆般大小的小皰和薄壁膿皰,周圍皮膚發紅,因搔癢不適抓破膿皰流出黃水,故又稱為“黃水皰”。

該病具有接觸傳染和身體接種發病的特徵,有較強的傳染性,一人發病,往往引起和他密切接觸的其他人跟著發病;身體某個部位發生膿皰瘡,滲出的帶病菌的膿液流到哪裡,哪裡就會受到感染而發病。有的病人可出現發燒、全身不適、白細胞增加,局部灼痛等症狀。如不積極治療,可遷延數周到數月,還可並發急性腎小球腎炎、敗血症等。

應對: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是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及時治療各種皮膚瘙癢疾病。患者的衣物等應煮沸或曝曬消毒。由於老年人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更須防膿皰瘡。患病後應去醫院積極治療。

 

 

 

標籤:【皮膚病】、【10】、【易患】【入秋】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