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養生導讀: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季節的變化,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說。養生要遵循這個方法,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那麼時值秋季,秋冬季節如何養陰呢?下面教你7妙招!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陰陽之氣隨著四時季節的變化而消長,這也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聖人是春夏養護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養護陰氣,以適應收藏功能的需要,用這樣的養生方法來順從自然變化的規律,就能和萬物一樣自然而然地隨著生、長、收、藏的生命運動節律來生活。
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的根本,損害人體真元之氣。所以說陰陽四時,是萬物始發與終結的規律,是生存與死亡的本源。違背了四時陰陽規律,就會產生災害,順從這個規律,就不會罹患嚴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於養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夠按規律去做,愚昧的人則常常背道而馳。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義在於利用自然界四時陰陽來調整、充實人體之陰陽,使之恢復陰陽的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人體的陽氣不足,可借助春夏的陽熱之氣來溫養;陰精不足,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氣以涵養。陽虛者,可於春夏季節,借助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再給予適當的養陽之品,從而起到更強的補陽作用,春夏養陽即所謂“冬病夏治”。同理,秋冬養陰,亦是此理,即所謂“夏病冬治”。這也正好合“冬吃蘿蔔,夏吃姜”的農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按照季節變換進行養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春天的郊遊、踏青,既可愉悅身心,又可使人們擺脫寒冷季節畏縮、慵懶的狀態,煥發人們積極向上的熱情,從事同樣的體育運動也變得更加靈活;秋冬是收穫、收藏的季節,我國各地都有“貼秋膘”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保養臟腑,充盛形體的很好的保健方法,既可補充一下在繁忙的春夏因劇烈活動而消耗的營養物質,又可幫助抵禦秋冬的寒冷,為來年儲備體力、精力。
秋冬季節如何養陰?
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1、謹慎起居
古人云:“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可舒達陽氣。但起床時不宜過猛過急,可適當再賴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義。腦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較高,發病多在長時間睡眠之後。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流速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2、睡臥頭向西
關於睡眠時臥的方向,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觀點,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老老恆言》引《記玉藻》:“凡臥,春夏首向東,秋冬首宜向西”。原因是春夏屬陽,頭宜朝東臥;秋冬屬陰,頭宜朝西臥,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3、勤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最能養陰。秋冬季節天氣乾燥,更要隨身帶著水杯,及時補充水分,而不要等到口乾舌燥時再猛喝一通。想要趕走“秋燥”,除了喝白開水外,還要利用好一個“寶貝”——蜂蜜。早晚將蜂蜜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更能起到潤腸通便、養陰潤燥的效果。
4、滋陰潤肺
秋燥易傷津液,秋季以肺臟當令,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原則。《素問》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氣味合而已之,以補益精氣。”秋季氣候乾燥,而多數蔬菜、水果等有滋陰潤燥、清熱通便之效。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芝麻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清肅之功。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傷陰。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適當補充體內水分,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以養陰潤燥。飲用時要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原則。為防皮膚乾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口唇乾裂者可塗潤唇膏。
5、調精神
心藏神,神安則壽。倘若不知調攝精神,則精血漸耗,形體衰敗,老衰立至。應做到安然恬靜,虛懷若谷,無過多奢望,無過度思慮,尤其不宜動怒。因怒則氣機上逆,每易耗傷肝血,損及陰精,甚則陽亢化風,而可誘發眩暈、中風等病。
6、節房事
人體的精氣宜藏不宜浮,宜秘不宜洩,精氣秘藏則氣足神旺,健康無病。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
7、吞嚥津液
以養陰具體做法是:“每日閒目息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以雙手攀足心者三次,候氣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後止,永無燥熱之病。”常常多嚥唾液,有益於健康長壽。
標籤:【春夏養陽,秋冬養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