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七情五志」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之「七情五志」

2021年07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8 ℃ 次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後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怒傷肝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癡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思傷脾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憂傷肺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功能收到嚴重干擾。《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恐傷腎驚恐可干擾神經系統,出現耳鳴、耳聾、頭眩、陽痿,並可致人於死地。老百姓常說的“嚇死人”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恐則氣下的危險性。

情志活動與內臟關係十分密切。古書中早就有過記載,認為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貫穿在生活之中。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複雜事情。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以自尋苦惱。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另外,平日多參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動,尋找精神寄托,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標籤:【七情五志】、【之】、【中醫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