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 養生知識網

 



膝骨關節炎的推拿療法

 膝骨關節炎的推拿療法
    【概述】     膝骨關節炎又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此病屬祖國醫學“骨痺”範疇,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早期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晚期則表現為非細菌性炎症。     膝骨關節炎的成因以往多認為是老年關節退行性改變的結果,近年來對關節炎的研究結果表明,關節應力失衡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推拿手法之單式手法四

 推拿手法之單式手法四
   扣擊運動手法 一、拳擊法   動作定義:用拳背扣擊體表的手法,稱為拳背擊法。   動作要領:醫者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然後屈伸肘關節運動用拳背平擊治療部位。   臨床應用:擊法具有疏筋活絡、通調一身陽氣的功效,常用於大椎、命門、腰陽關節等處。   附: 1、拳心擊法   動作定義:用拳心扣擊體表的手法,稱為拳心擊法。   動作要領:醫者手握空拳,拇...



心推拿保健

 心推拿保健
      心推拿保健具有養血安神、疏調血脈、鎮靜除煩、調汗駐顏的作用,使人神清氣爽,朝氣蓬勃,改善心臟血液供應、增強心臟功能、防治冠心病等。方法:1揉膻中、巨闕。用三指揉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膻中穴2分鐘;臍上6寸巨闕穴2分鐘。2推胸骨。用拇指自正中天突穴向下推至鳩尾穴,反覆施術10餘次。3推肋。用兩拇指沿兩側肋緣自上而下向兩側分推1~3分鐘。4摩乳。用兩手...



中醫推拿護膚美容

 中醫推拿護膚美容
所謂推拿美容法,就是指應用推拿手法進行按摩,從而達到美容的目的。推拿美容法流傳已久,在不斷進步的今天,推拿美容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推拿面部皮膚,可以防皺、除皺、消除面色灰暗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推拿作用於皮膚;可以促使死亡的表面細胞脫落,或延長表面細胞的衰老過程,並能擴張淺表小血管,增加皮膚血液供應,改善皮膚營養狀態;推拿還可以改善皮膚呼吸,...



推拿加快兒童生長速度

 推拿加快兒童生長速度
針灸推拿提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少年兒童的生長速度在一年四季中並不相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報告,兒童的生長速度在四季並不相同,生長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達7.3 毫米,十月份長得最慢,平均只有3.3 毫米。 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寶寶長高的最佳時間。 在中醫的理論中,春天是一年之始,在中醫的五行學說中排列首位。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對青少年來說是生長增速的關鍵時期。 中醫推拿真的助長...



中暑的穴位推拿療法

 中暑的穴位推拿療法
      中暑是發生在夏季或高溫作業下的一種急性病。在夏令暑熱環境下,人體處於勞倦或飢餓狀態時,元氣虧虛,暑熱乘虛而入,隨體質的不同,或燔灼陽明或觸犯心包,甚至導致陰陽離決。臨床以壯陽、煩渴、汗出、昏迷、肢厥為特徵。 推拿部位 1.足底部反射區:腦垂體、小腦及腦幹、鼻、頸項、肺及支氣管、甲狀旁腺、心、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胃、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



小兒便秘中醫推拿療法

 小兒便秘中醫推拿療法
 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而排便困難的一種病症。  病因病機 1. 腸胃積熱 素體熱盛,過食辛辣厚味,熱病之後,餘熱留戀→腸胃燥熱→津液耗傷→大腸失潤而乾澀→便秘。 2. 氣機郁滯 性格孤僻(易怒好惱,久坐少動)→氣機郁滯→大腸傳導失職→便秘。 3. 氣血虧虛 4. 陰寒凝滯 素體陽氣不足,過用苦寒之品,大病久病後失養→陽氣虛少,寒...



頭部推拿保健

 頭部推拿保健
    頭部推拿保健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醒腦明目、止眩生發、鎮靜安神、增強記憶及防止腦老化的作用。並防治高血壓等症。方法:1揉印堂、神庭。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兩眉間正中印堂穴,次揉前髮際正中上0.5寸神庭穴各1分鐘。2推前額。先用指自印堂向上推至神庭穴,再以前額正中線為中心,自印堂依次向上至前髮際向兩側分推,各1分鐘。3按揉太陽。前額分推後,指止於太陽穴,作兩側同時按...



穴位推拿 治療閉經

 穴位推拿 治療閉經
凡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無月經來潮(除暗經外);或已形成月經週期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均可稱為閉經。臨床兼見形體瘦弱,面色蒼白,頭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滿脹痛,大便乾燥,憂鬱惱怒等症。 按摩部位 1.足底部反射區: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幹、甲狀旁腺、腹腔神經叢、肝、膽囊、心、脾、腎、輸尿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



中醫推拿幫你趕走痛經

 中醫推拿幫你趕走痛經
在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伴有腰痛、腹脹、乳房脹痛等症狀,這就是女性的常見病———痛經,許多未婚女性為此十分煩惱,中醫推拿治療痛經,操作簡便,收效快,不妨一試。 在此介紹對痛經非常有效果的幾個穴位,分別是: 腎俞:在後腰,與肚臍相平,脊椎旁邊1.5寸,左右各一穴;阿是穴:兩側腰部最痛的部位;氣海:肚臍正下方1.5寸;關元:肚臍正下方3寸處;三陰交: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