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提出養生要講「度」 導讀:不管是什麼都好,凡事都有個度,只有掌控了這個度,才能把生活過的稱心如意。在中醫養生裡面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事例,如:人參是補藥,可也不是吃越多越好。下面舉中醫裡面經典的七個例子來說明,度,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1、縱慾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慾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 2020年05月1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分享睡眠養生 睡覺是人生大事,擁有良好的睡眠可以令你精力充沛。但是怎樣的睡眠方式才是最好的?睡覺的朝向有講究嗎?下面將為你詳細介紹睡眠的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提倡“未病先防”與“上工治未病”,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主張“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與抗病能力為主的養生觀點。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調節日常生... 2020年05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8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針灸減肥 也需看體質 在眾多減肥方法中,針灸減肥以痛苦小、無副作用、無需節食等優點成為眾多愛美人士的首選方法。那麼,是不是所有肥胖者都適合針灸減肥呢? 肥胖一般分為病理性肥胖與生理性肥胖兩種,病理性肥胖患者可通過針灸治療,改善病症達到減肥的目的,而對於生理性肥胖者,針灸減肥法基本無效。 針灸減肥效果最好的是成年後肥胖者,最合適的年齡是在20-40歲之間。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通過經絡調節,針刺點穴,對腹部... 2020年05月1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9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詳解貧血症狀 養生之道網導讀:大多數女性都會有貧血症狀,貧血引發的危害是很大的,那麼貧血怎麼辦呢?貧血怎麼補?貧血的人吃什麼好?接下來小編為你解答,告訴大家中醫是如何看待貧血的,並推薦一些貧血食療法。 中醫詳解貧血症狀 中醫學中沒有貧血 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面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見細象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 一... 2020年05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6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針灸是如何治療肥胖症的 養生之道網導語:針灸是中國的國粹,通過中醫針灸專家的研究,採用耳針和體針相結合的方法,可對肥胖症進行對症治療,不僅安全、療效顯著、而且不產生厭食、腹瀉、體力下降等副作用。 通過針刺人體某些穴位,可以起到使胃蠕動減弱和抑制胃酸分泌,延長胃排空時限,降低肥胖人體5-hf水平,促使異常的消化、呼吸、心血管和內分泌機能恢復正常的作用,針灸可以增強肥胖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 2020年05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44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運動排毒三妙招 1.細嚼慢咽排毒 在吃飯的時候,多咀嚼幾次,有排毒的作用。這是因為多咀嚼能分泌較多唾液,中和各種毒性物質,引起良性連鎖反應,排出更多毒素。 2.腸胃蠕動排毒 將手掌根部搓熱,先將右手置於胃部正中,順時針按摩胃腹處。這是由於腹部右側是升結腸,左邊是降結腸,順時針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幫助腸胃蠕動。然後,右手置於上腹部的右側,手掌自右向左推,這樣可以加快中間橫結腸的運動。最後,將右手置於上... 2020年05月06日 體育健身 暫無評論 閱讀 25 ℃ 次 閱讀全文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的功效 養生導讀:傳統中醫認為,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的保健功效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之一,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稱之為“長壽穴”。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從頭一直到腳,縱貫全身,主要分佈於頭面、... 2020年05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2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養生保健不可做的事 不要隨便推遲進食時間,否則可引起胃腸性收縮,出現腹痛、嚴重低血糖、手腳酸軟發抖、頭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經常飢餓不進食,易引起潰瘍病、胃炎、消化不良等症。要掌握中醫養生保健不可做的事,讓養生更健康。 NO.1進食時間不可推遲 不要隨便推遲進食時間,否則可引起胃腸性收縮,出現腹痛、嚴重低血糖、手腳酸軟發抖、頭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經常飢餓不進食,易引起潰瘍病、胃炎、消化不... 2020年05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9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減肥推拿方法 想做運動,又不想節食,有什麼好的減肥方法呢?試試中醫減肥法中的循經推拿減肥術吧,通過刺激穴位就能達到瘦身目的,最適合懶人一族了。 循經推拿 懶人減重妙方 “循經推拿減肥術”是運用中醫學傳統推拿手法,在肥胖患者身上,循著經絡走向進行推拿,並針對特定穴位,進行重點刺激,達到減肥目的,也可以說是懶人減重推拿法。 循經推拿特點 這種不靠藥物的自然療法,可對經絡系統及... 2020年05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2 ℃ 次 閱讀全文
中醫妙計祛黃褐斑 很多女性朋友被黃褐斑所困擾。黃褐斑是發生在面部的黃褐色或灰黑色斑片,無痛無癢,起病緩慢,常見於女性患者的前額、眉頰、唇周、鼻背等顏面部。黃褐斑屬中醫“肝斑”之範疇,與女性妊娠、內分泌功能紊亂、生殖系統疾患、長期服用避孕藥、使用化妝品、紫外線照射等因素密切相關。近些年來,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環境改變,黃褐斑患者日見增多,筆者分別採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補腎疏肝法辨... 2020年04月2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7 ℃ 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