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中醫調理方 | 養生知識網

 

A-A+

脾胃不和中醫調理方

2022年07月25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0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夏天,我們最容易脾胃不和,脾胃不和怎麼辦?脾胃不和如何調理?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些中醫健脾胃方法,和調理脾胃不和藥膳,一起去看看。

夏天脾胃不和中醫調理秘方

中醫認為,長夏主脾土,濕熱是當令之時,由於天氣炎熱,出汗比較多,體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許多人在此時喜歡吃冷飲,虛寒體質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慾不振等。

夏天到了,隨著氣溫的逐漸攀升,許多人食慾越來越不振。中醫認為,長夏主脾土,濕熱是當令之時,由於天氣炎熱,出汗比較多,體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許多人在此時喜歡吃冷飲,虛寒體質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慾不振等。

偏陽虛 常煲湯

一般偏陽虛的人都比較胖,冬天怕冷,夏天怕熱,汗多。因此,即便是在夏天,也應當多喝點熱湯和熱粥,比如蘑菇湯、雞湯、排骨湯、魚湯等,可吃得偏鹹些,這樣可避免傷及胃氣。要少吃些生冷油膩的食物,避免傷及脾胃。

在水果方面,專家建議,偏陽虛的人可多吃點熱帶水果,包括芒果、菠蘿、提子、荔枝、枇杷、榴蓮等,對補充氣血、活絡經脈都有益處。對於寒性的水果,如梨等,應適當少吃或不吃。

偏陰虛 少吃上火的水果

如果形體偏瘦,平時食量較少,那麼就可能是偏陰虛的體質了。偏陰虛的人需要多吃一些滋補的東西。中醫認為,補陰經的食物包括牛羊肉、海鮮之類。此外,麵食也有滋補真陰的作用。

偏陰虛的人要少吃“上火”的水果,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熱帶產品,而應當多吃些西紅柿、西瓜、黃瓜以及帶葉的蔬菜等,達到人體的平衡。

 

五款藥膳 調節脾胃不和

脾胃濕困症是南方地區的常見時令病症之一,尤其是現在的季節裡,這種病症更是頻發。廣東人非常注重飲食的調理,隨四季變化而有所側重。天氣一陣晴天一陣雨天,人最容易犯“濕困”,針對這樣的情況,相應地在保健飲食上除濕解困是關鍵。這裡針對濕困的特點,對症下藥,為大家介紹價廉物美而又有療效的靚湯去濕困。

茵陳蜆肉湯

材料:茵陳30克、蜆肉150克、豬瘦肉100克、生薑2~3片。

烹製:茵陳用清水浸泡2遍,去除泥塵,蜆肉、豬瘦肉洗淨,然後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裡,加入清水1600毫升(約8碗水量),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至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調入少量的食鹽和少量的生油便可。豬瘦肉可撈起切片狀,拌醬油佐餐用,而蜆肉和茵陳可棄之。此量可供2~3人用,如作為治療用則宜每週飲用2~3次。

功效:茵陳蜆肉有一股淡淡的中藥氣味,但具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我省民間還常用它來治療黃疸性肝炎,可見利濕的功效之大。

雞骨草燉豬橫舌

材料:雞骨草10克、蜜棗2個、豬橫舌100克、生薑1片

烹製:將豬橫舌洗淨切塊,雞骨草揀去雜質洗淨,與生薑、蜜棗一起放入燉盅內,加清水250毫升,隔水燉2小時即可。

功效:清肝熱,健脾胃。

適宜人群:肝火盛、胃口差、口乾咽苦、濕熱腹痛、煩躁易怒者。

慎食人群:脾胃虛寒、陽虛體質類型者。所謂陽虛表現為口淡泛青口水、胃寒怕凍、大便爛小便多且清。

指毛桃瘦肉湯

材料:五指毛桃10克、瘦肉60克、生薑一片

烹製:五指毛桃挑去雜質後洗乾淨,加入瘦肉、薑片,加水300毫升,隔水武火燉2小時。

功效:益氣固表、健脾利濕、舒筋活絡、除痰止咳。

適宜人群:口乾口苦、怕熱、泛渴喜飲、大便干結者。

慎食人群:實火實熱、陽盛體質類型者。

清熱祛濕田螺湯

材料:田螺1000克、豬瘦肉200克、節瓜1個、陳皮1/4個、生薑3片。

烹製:田螺洗淨置滾水灼過,挑出螺肉,去尾端,起油鑊下鹽爆炒片刻;節瓜洗淨、削皮、切大塊;陳皮浸泡、去瓤;豬瘦肉洗淨,整塊不刀切。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放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調入適量的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清潤可口,能解濕困、祛濕熱,常為春季陰雨時的家庭調理湯品。中醫認為田螺性寒,味甘、鹹,能清熱利尿、利腸利水、止瀉止血、和胃化痰,有療目赤、黃疸、腳氣、痔瘡等疾患的功效。

淮山白朮羊肚湯

材料:淮山50克、白朮15克、雞內金12克、紅棗12個、羊肚600克、生薑3片。

烹製:各藥材洗淨,稍浸泡紅棗並去核;羊肚(或請市場售者處理乾淨)洗淨置沸水中稍滾片刻,撈起,用刀刮淨衣膜,再用食鹽洗淨,切成塊狀,然後與一起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特色:淮山白朮煲羊肚湯清潤而略帶中藥材的氣味,具補脾健胃、消積化滯、養氣斂陰的功效,最宜在這不冷不暖且雨紛紛的氣候下進食,且男女老少皆宜

小編提示:人望天而食。以前是如何有吃的,現在是怎樣去吃好。而根據時令天氣的變化,人體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可能你感受不到但是它確實存在,如以上的濕困。而對付濕困,從中醫上看,白朮、雲苓、扁豆、當歸、淮山、苡米有去濕之功效,多用於各類湯水中。除了喝去濕湯外,在也日常飲食應多吃清淡食物,少吃冰凍、甜的食物,尤其不主張過多吃水果。

脾胃不和毛病多 教你5招健脾又養胃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脾與胃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另一方的運作,因此在調理養生過程中,脾與胃缺一不可。一起來跟小編學習養脾益胃的小妙招吧。

脾胃不和等脾胃病,如果日積月累不愈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會導致胃病症狀的衍生,脾胃不合等脾胃病的病因大多來自個體的飲食結構和濫用抗生素。那麼對脾胃健康的保健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招:脾胃關係,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表裡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當脾出現問題時,造成胃部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脾病造成機體主症有:胃脹痛、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納,當胃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症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於脾胃病的範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慢性胃炎多屬脾虛,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適、飽脹、隱隱痛、燒灼感,多數進食後症狀較為嚴重,其次就是食慾下降,噯氣、反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一般以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通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則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於“防”,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眾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症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徵是“反覆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方面常採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藥物來防止復發,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減低慢性胃炎的反覆發作。

第四招:胃痛胃脹,分清症狀恰當用藥

(1)肝胃不和

症狀:胃脹痛、噯氣頻繁,反酸、舌質紅、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2)脾胃濕熱

症狀:胃痛、口乾苦、食慾差、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3)脾胃虛弱

症狀:胃脹、餐後明顯,或隱隱作痛,食慾差,便溏,疲倦乏力,舌質淡或有齒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第五招:運動養生方式幫你養胃護胃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腿腳運動養生方式。有研究表明,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胃消食,起到養胃護胃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放鬆站立,十趾緊抓地面。兩分鐘後慢慢放鬆,反覆數次。這樣能對足底、趾間穴位形成鬆緊交替刺激。還可以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臥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除了簡單地活動腳趾外,也可以在洗完腳後自我按摩腳趾。同時可以順手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遍,效果會更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動腳鍛煉,不用刻意講究章法,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宜,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

總結:夏季養生調理脾胃很關鍵,以上介紹的這些健脾養胃的方法很有效,大家不妨試試哦!

 

標籤:【中醫調理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