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先養神 讓你遠離疾病和衰老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先養神 讓你遠離疾病和衰老

2021年07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中醫養生的各種方法中,我們既要保養身體,也要保養神志。大家都明白身體和心理是不能分割的兩個部分,並且時刻影響著彼此。所以,當我們實行養生的方法的時候,要從學會正確怡養情志開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養神的具體方法,用你的生命力帶動你的身體吧。

中醫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人體所具備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靈性和生機。神在於養,情在於節。

精神穩定樂觀,神思就穩定;神思穩定,氣血就平和;氣血平和,就有利於保護臟腑功能;臟腑功能正常,人就遠離疾病和衰老。

情志是指人在智、情、意、行方面的精神狀態。主要包括發育正常的智力、穩定而快樂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諧的人際關係中醫養生歷來強調情志養生法,並列為諸法之首。因為人為“萬物之靈”,具有很高的思維能力,人的情志狀態如何,決定整個機體的平衡和失調。所以,中醫藥學非常強調精神情志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認為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而不良的精神情志刺激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學認為,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從情來,壽隨志走。情志是形體之根,內涵精、氣、神三大樞要。《黃帝內經》云:“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世代醫家恪守的養生法則,也是中國式養生秘訣的總綱領。

而情志養生最為關鍵的便是保持生命活力——養神。中醫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人體所具備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靈性和生機。養神是人對自身認識的一種回歸,是一種精神、意識、情感和思維方面的修煉活動。古人認為神濁則骨老,多情則骨衰;神在於養,情在於節,其要律在此。

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有所寄托的人,也是生理上最能保持健康的人。精神穩定樂觀,神思就穩定;神思穩定,氣血就平和;氣血平和,就有利於保護臟腑功能;臟腑功能正常,人就遠離疾病和衰老。若是生活無目標、無信念,精神萎靡不振,無以激發身體各部位的功能,久而久之就會減弱原本強健的臟腑功能,使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有益的滋養,疾將隨之而至。而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與形俱,才能盡享天年。

安心養神

養生者應心情安閒,心思若定,心除雜念,心清如鏡,以便真氣順暢,精神守於內,疾無處生,形體勞作但不致疲倦,身體健康而無疾。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凡事從容對待,冷靜思考,學會“處變不驚”,泰然處之。正如養生格言所說:“既來之,則安之。”《千金方》中有:“凡人不可無思,當以漸遣除之。”《友漁齋醫治》云:“遇逆境,即善自排解。”這說明人們只有改善並及時排遣憂患,才能保證安心養神。古人的一些“排遣”方法,至今仍有借鑒作用。“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告誡人們,世事皆有隱憂,如意處常有大不如意之變,要辯證地看到事物的兩面性。

休眠養神

休眠養神是指通過睡覺,使大腦處於休息狀態,同時使身體內各部位的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進而達到積蓄精力,恢復體力。因此,生活中應勞逸結合,保證每日睡眠6~8小時。而過多的思慮則傷神氣、損壽命。《萬壽丹書》謂“多思則傷神”,因為神為心所主,養神必先養心,心靜則神安,心動則神疲。故此,要養好神,最好的辦法是保證每日睡眠,摒棄雜念,以此養神則長壽,反之,多思則心動,心動則傷神。

清靜養神

古人認為心靜神自安。《黃帝內經》也有“靜則神藏,躁則神亡”之說。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神不安,思慮萬千,哪有不生病的道理?要保持身體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恬淡、清虛,使外邪不入,內心安定。

靜志安神,清心靜養,古人把養生攝神總結為要堅持“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戒除“十二多”——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昏錯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煎熬無歡”。

在充滿變化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放鬆自己,中老年人應該利用靜默片刻這種每個人都有能力運用的方法來修身養性。每天白晝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消耗。大腦安靜,肌肉易放鬆,氣血易暢通,從而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標籤:【疾病】【衰老】【遠離】、【你】、【先】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