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提醒 「三伏貼」不宜亂貼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提醒 「三伏貼」不宜亂貼

2021年04月2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0 ℃ 次

        導讀:每到炎夏,很多中醫館便人滿為患,不少都衝著三伏貼而去,但是老中醫師卻表示,三伏貼可不是人人都適用的!那麼三伏貼時間有什麼講究呢?三伏貼注意事項有哪些?

中醫提醒 夏季“三伏貼”別亂貼

三伏灸是中醫學裡最具特色的伏天療法,屬於天灸療法中的一種,因為治療的時間是每年的三伏天,所以稱為三伏灸,也有人稱此法為三伏貼。

“天灸”是中醫傳統灸法中的一種,也稱“藥物發泡”或“敷貼發泡”。這種方法是選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穴位上,利用藥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潮紅充血,甚至起泡,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伏貼的作用
三伏貼能冬夏治

為什麼選在三伏天治療冬?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過後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具體到今年來說,是從7月18日開始進入初伏,7月28日進入中伏,末伏是8月7日開始,這幾十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間來做灸法呢?它的原理就是我們中醫理論中的“冬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大都由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最盛,人體內的陽氣也最充沛,熱能溫陽,陽能祛寒;另外,天氣熱,人體毛孔大開,藥性容易滲透進去。三伏灸就是借助天時,一舉掃蕩體內的陰寒之氣,防止疾病冬季復發。

       什麼病適合用三伏貼?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療,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外,還包括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於陽虛寒凝範圍的疾病。陽虛寒凝的患者,通常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後症狀會明顯加重等表現。

三伏貼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貼敷藥物,因為很多藥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貼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選擇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藥物和穴位也不盡相同,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要“辨證”選穴、選藥。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病的三伏貼法。

三伏貼適用範圍
三伏貼適用範圍

1.慢性支氣管炎:

咳嗽、咳痰或氣喘的症狀持續兩年以上,每次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發作,春夏緩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育俞穴;中伏取雙側定喘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末伏取膻中穴、雙側百勞穴、命門穴、雙側腎俞穴。

藥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細辛半份,烘乾磨粉,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餅狀,備用。

具體操作:把做好的藥餅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病情輕重而定,15週歲以下和病情較輕的貼4~6小時,其他的貼6~8小時。從初伏的第1天開始貼,然後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貼藥1次。

    2.哮喘:

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表現。最典型的症狀是呼氣的時候很難受,發作的時候有哮鳴音出現。嚴重的需要坐起來才能正常呼吸,經常幹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間及凌晨發作,秋冬寒冷的季節病情常常會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藥物: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1天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直徑約2.5×3cm、厚約0.3cm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藥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以後撕掉即可。

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

3.過敏性鼻炎

噴嚏、鼻癢、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見的四大症狀。病人會突然和劇烈地打噴嚏;鼻癢,鼻涕多,但是經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氣;還常伴眼睛發紅、發癢以及流淚,甚至頭暈、頭痛等症狀。

    穴位:初伏取雙側百勞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肓俞;中伏取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末伏取雙側大杼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腎腧穴。

藥物:甘遂、麻黃、細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鮮的薑汁調勻,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膏藥餅,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貼藥,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貼藥保留4小時左右。

    4.預防感冒:

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藥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乾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藥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薑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薑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做好的藥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濕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藥1次。

以上這幾種疾病是三伏貼中最常見的,其實,凡屬於陽虛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來治療。


中醫養生

不可盲目跟“貼”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伏貼雖然是解除“冬病”的捷徑,可不是所有的病都適合用三伏貼的方法。三伏貼不能包治百病,是有禁忌症的。大家不要盲目跟“貼”。

那麼,什麼樣的疾病不適合做三伏貼呢?

一切屬於熱性的疾病都不宜用“三伏貼”。因為夏天是火熱的季節,三伏貼選擇的中藥都屬辛溫大熱的,對熱性疾病熱天用熱藥,無異於“火上澆油”。例如咳喘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患者,都不能用“三伏貼”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說,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皮膚嬌嫩或有破損以及少數極易過敏的患者,不宜用“三伏貼”。“三伏貼”又稱“發泡灸”,藥物貼敷之後會使皮膚發熱、充血,甚至起泡,就是平時皮膚正常的患者也要細心護理,否則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所以,“三伏貼”雖然對小兒支氣管炎、免疫力低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療效,但是由於兩歲以下的小兒皮膚嬌嫩,所以這麼小的寶寶最好放棄“三伏貼”。

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用“三伏貼”。因為藥物貼敷後,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這些反應會加重心肺的負擔,引起水腫、心慌、氣急,嚴重的還會發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見,所以建議老年朋友們在選擇冬病夏治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三伏貼注意事項
三伏貼注意事項

貼後發癢莫搔抓

因為三伏貼使用的藥物大多有刺激性,貼敷後常常會使皮膚起泡,所以在灸後的護理上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了。

       1.敷藥前應先洗澡或清洗乾淨要貼敷的穴位;

2.貼敷當天避免吹電風扇、空調,禁止洗澡;

3.如果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時,不要用手搔抓,可以用手掌輕輕拍打患處,防止抓拍後感染;

       4.貼敷4~24小時後,局部如果有發癢發、皮膚發紅為正常;如果疼痛難忍,皮膚有水泡,可塗燙傷膏或紫藥水;如果水泡超過0.5cm,最好去貼敷的醫院,讓醫生處理;

5.貼敷24小時內不能曬太陽,要注意休息;

6.貼敷1個月內忌煙、酒,禁食生冷腥味及辛辣的食物。

 

   三伏貼常用穴位有哪些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下面說說三伏貼常用穴位有哪些。
三伏貼敷常用的穴位一般以人體的十二經及督脈腧穴為主。治療肺系疾病的常用穴位主要有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為雙側),每次選用3個腧穴(一般多選用前三個腧穴),若局部有破潰或者瘢痕,可以選擇其他3穴;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辨證,可加取風門、脾俞、腎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神闕、關元、中脘、內關等穴。治療骨關節病的常用穴位大椎、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另外,胃寒貼中脘,腎陽不足貼腎腧、命門,氣血不足貼膈腧等穴位。
夏季防上火
夏季防上火
    炎熱夏季 如何降“火”

乾燥的熱風,地面反射的刺目白光……炎熱的夏季已經到來。最近,來中醫院就診的“上火”患者呈直線上升。患者大多表現為口臭口苦、便秘、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口舌生瘡等,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夏天容易上火呢?

據河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牛學恩教授介紹,“上火”是民間的一種說法。中醫認為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季節,人們容易出現“上火”症狀。夏季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很多,疲勞旅遊、情緒波動、受涼、熬夜、嗜煙酒、過食辛辣、貪吃魚肉乃至缺少睡眠等等。夏季“上火”多為“內火”,多是因環境悶熱燥濕,人體臟器不適應外部氣候環境變化而導致“火性”失控。

夏季不妨吃點“苦”

牛學恩教授認為,夏季上火主要還是靠飲食調理,要多喝水。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消化為主,少吃油膩辛辣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此外,適當多吃一些苦味的蔬菜,如苦瓜、苦菜,能夠起到增強食慾、促進消化和清涼敗火的作用,除了苦味的蔬菜,有清熱降火作用的蔬菜還有萵筍、絲瓜、芹菜、苔菜等;也可多喝綠豆湯、菊花茶,蓮子粥、荷葉粥、皮蛋粥。

夏季吃苦 可清涼一夏
夏季吃苦 可清涼一夏

      “降火”藥要辨證用

牛學恩教授說,很多人在上火後不是選擇去醫院就診,而是在藥店裡買一些牛黃解毒丸等降火藥服用,一開始還有些效果,但慢慢的效果就不佳了。他提醒,“降火”藥千萬不能擅自服用,更忌服用過量。

如果是輕微上火,可以從飲食上做一些調整,如果嚴重需要吃藥的話,具體病症要辨證分析。一般來說,以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赤、舌紅、口舌生瘡為主要症狀者,成人可服牛黃清心丸,小兒可服導赤丹或珠黃散;以頭暈耳鳴、急躁易怒、面紅耳赤、暴發火眼、口乾口苦、尿黃便干為主者,可服清肺抑火丸或牛黃上清丸;口臭、口渴喜冷飲、食多易饑、齒齦腫痛、牙痛、肛門灼熱、大便惡臭明顯者,可選服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孕婦或年邁體弱者夏日上火時,切不可濫用瀉火藥,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降火勿過服寒涼

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還要注意“養陽”。《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俗語說夏日多食姜,這是因為夏季氣候炎熱,出汗較多,陽氣容易耗散,裡陽偏虛。加之人們可能在夏天過多服用寒涼之品,寒涼雖能“敗火”,但過食更會造成人體陽氣損傷。所以,夏天不宜過服寒涼之品。

夏天的養生之道
夏天的養生之道

調節情志,自然“降火”

入夏以後,應注意調養情緒、放鬆精神、止躁制怒,進入“心靜自然涼”的境地。夏季晝長夜短,人體消耗大,往往睡眠不足,因此中午宜午睡半個小時左右。早晨氣溫較為涼爽,空氣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園林散步鍛煉;傍晚,可漫步徜徉於自家周邊的小河湖畔,那習習的涼風會滌盡心頭的煩悶,使暑熱頓消。

結語:進入炎夏之後,人體很多機能都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大家在夏天一定要做好養生保健工作哦~

標籤:【健康】【男人】【女人】【養生】【中醫中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