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 | 養生知識網


 



春季飲食的四個要點 驅寒通便提高免疫

 春季飲食的四個要點 驅寒通便提高免疫
春季飲食很有講究,因為經過一個冬季的進補和閉藏,到了春季需要生發陽氣。因此,無論在飲食還是養生方面都需要作出調整。春季飲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春季飲食的四個要點。     溫補雞肉調節免疫 上榜理由:春季冷暖頻繁交替,吃些溫補的食物,不僅可以充沛體力,還能調節免疫力,預防疾病。 中醫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益五臟、補虛損的功效,能緩解由身體虛...



立秋養生禁忌

 立秋養生禁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一到, 氣候雖然早晚涼爽, 但仍有秋老虎肆虐, 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 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 應注意八忌: 一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 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



立秋養生 重點養肺

 立秋養生 重點養肺
《黃帝內經》中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意思是說: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根本。懂得養生的聖人在春夏兩季攝養陽氣,在秋冬兩季保養陰精養生之道,聖人遵行它,愚蠢的人違背它-- 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故素有“秋老虎”之稱。立秋雖過,白天仍然很熱。 其實,通常所說的“秋季&rd...



「秋分養生」要防寒涼之氣

 「秋分養生」要防寒涼之氣
     俗話說,秋分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秋季氣候乾燥,不少人難以避免地出現鼻干、咽干、咽癢、皮膚乾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瀉等問題。專家提醒,秋分過後,保健特別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市民最好要記得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       宜多吃“辛酸”果蔬 ...



春季養生五大禁忌

 春季養生五大禁忌
中醫認為,“冬三月,此為閉藏”,就像樹木到冬天落葉減少水分的揮發一樣,人在冬季也應該減少活動,避免過汗,這樣才能使春天身體健康。現在正值春季,如果身體總覺得疲乏無力,總說自己是“春困”,那麼一定是冬季沒有保養好腎臟,導致在春季身體準備“發陳”時養分跟不上。 養生禁忌 除了盡量減少出汗,冬季還要早睡晚起、注意保暖,情緒上不宜亢奮,如果冬季的時候這幾...



春夏宜養陽 不可少「四君子」

 春夏宜養陽 不可少「四君子」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在調補陽氣的中藥裡,有一個中醫師“離不開”的名方——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最初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證,後世眾多的補氣健脾方劑,都是從該方衍化而來,因此有“天下補氣第一名方”的美稱。組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都是藥性平和、不熱不燥,在中醫師看來,它們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猶如君子有沖和之...



「秋分養生」要預防寒涼之氣

 「秋分養生」要預防寒涼之氣
健康專題:順應節氣 秋季養生 迎來“秋分”節氣。俗話說,秋分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秋季氣候乾燥,不少人難以避免地出現鼻干、咽干、咽癢、皮膚乾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瀉等問題。專家提醒,秋分過後,養生保健特別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市民最好要記得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 宜多吃“辛酸”果...



小暑時節養生保健常識

 小暑時節養生保健常識
 小暑節氣你知道怎樣養生保健嗎?這裡中醫養生專家介紹小暑時節的養生保健常識。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這個時候,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



小暑節氣吃黃鱔進補效果賽人參

 小暑節氣吃黃鱔進補效果賽人參
黃鱔又名鱔魚。小暑時節,黃鱔體壯而肥,肉嫩鮮美,營養豐富,滋補作用最強,故我國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其實,“小暑黃鱔賽人參”還有另一層意思,這與中醫學“春夏養陽”的養生思想是一致的,蘊含著“冬病夏治”之意。中醫理論認為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此時若內服具有溫補作用的黃鱔,可以達到調節臟腑...



立秋養生應養陰去濕 預防為主

 立秋養生應養陰去濕 預防為主
立秋了,也進三伏(末伏)了,氣象預報說本周“晴天很少露面,多雲和雷雨天氣將交替登場,周最高氣溫33度。”民諺有“早立秋涼颼颼(上午立秋),晚立秋熱死牛(下午立秋)”之說,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溫度仍然較高,空氣悶熱潮濕,濕熱交蒸,因此,人們在養生方面應以養陰防暑去濕、預防秋季病為主。 從養陽到養陰 天津市南開醫院腦病科孟凡征博士介紹,立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