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最受歡迎的中醫養生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 最受歡迎的中醫養生療法

2022年10月2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0 ℃ 次

 導讀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幾千年來農耕文化,和醫藥實踐經驗的積累,中醫養生更是其中之精華,源遠流長!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Top1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排第一 緩解疼痛者最多

在各種中醫治療手法中,選擇針刺療法的人是最多的,而所治療的疾病中,疼痛是最主要的。

遇到身體各部位的疼痛,不單是“吃止痛片了事”,為了能徹底地緩解疼痛,不少已對止痛藥產生畏懼心理的人選擇了針刺治療。

其實,針刺治療就是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依據病情選取相應的穴位後,醫生用“毫針”等針具刺入經穴以達到調理、治療的目的。

在刺入後,患者大多會出現酸、麻、脹的感覺,也有些穴位刺入時皮膚會有微痛。通常,每次針刺時,針都要留在體內二三十分鐘。

“有些患者對中醫治療不太瞭解,覺得哪兒痛了就讓我們扎哪兒,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是辨證施治,找到疼痛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針。”專家解釋道。

其他熱門針刺療法

火針 在中醫門診,選擇火針治療的多是帶狀皰疹患者。火針的針體是特殊的,大多用金屬材質製成,並且很耐高溫。治療時,通過對皰疹周圍點刺,可起到祛邪通絡的作用,產生較好的止痛效果,並促進皰疹的痊癒。

另外,為了療效好,醫生還會按照病人的情況配合體針、電針、中藥,多管齊下

一般花費:4元/次 

Top2 刮痧療法

發熱病人求退燒 中醫診室來刮痧

還記得那部電影《刮痧》嗎?雖然影片主要講的是中西方的文化衝突,但讓更多人知道了中醫中的這一種特殊療法——刮痧。

在選用刮痧療法的人中,想退燒的發熱病人是最多的。刮痧時,通常在刮之前要先在背部塗抹上刮痧油,採用“平補平瀉”的辦法,也就是從頸部刮到中間的督脈,然後再刮兩邊的膀胱經,並以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刮,火氣通過刮痧板就被釋放出去了。

中醫療法
中醫療法

一般來說,刮痧時出痧的顏色與發燒的程度有很大關係,若只是發紅,那說明病情較輕,如果顏色發紫,則代表問題比較嚴重。

選擇刮痧治療的其他病症患者

頭痛 高血壓 內分泌疾病 失眠 腰腿痛

一般花費:10元左右/次

Top3 捏脊療法

小兒疳積捏捏脊 不必光吃消化藥

“捏脊法因為常常用於治療小兒的疳積(也就是西醫所說的消化不良),所以也稱為‘捏積法’。通常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多用的是三三九陽術,也就是前兩遍只捏不提,第三遍邊捏邊提,然後重複三組,共九遍。”專家說,此外,也可每捏三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五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

“現在,因為挑食或是餵養不當,出現消化不良的孩子很多,不少家長為此急得團團轉,只好經常給孩子買些助消化的藥來吃。其實,在中醫醫院的兒科門診中,用捏脊治療疳積的孩子很多,效果也很好。”專家提醒。

在捏的時候,最好借助些介質,如爽身粉或潤膚油等,此外,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可為小兒每日捏一次。

選擇捏脊法的其他小兒病症

腹瀉 嘔吐 便秘 咳喘 夜啼

一般花費:10元/次 

Top4 埋豆療法

希望身材瘦下來 耳穴裡面忙“種”豆

走在大街上,經常能看到有些人的耳朵上貼著一些小方塊兒形的膠布,這可以看出“埋豆”療法有多火。“埋豆”是中醫中的一種利用耳部反射區治療全身疾病的療法,正確的名字應該叫耳穴壓豆。耳朵可以說是人體的一個小縮影,上面的許多穴位都與人的五臟六腑相對應,使用的豆豆也是種中藥,叫王不留行

在選擇在耳朵上“種”上幾顆小豆豆來治病的人中,減肥的人是最多的,特別是那些希望身材苗條些的年輕女孩。

對於想減肥的人,選擇耳穴埋豆時,通常醫生都會在他們的胰膽穴、大腸穴、小腸穴、肺穴、腦點、內分泌穴、肌點、渴點等部位埋上豆,一般四天換一次,一個療程大約要10次。

為了減肥的效果更好,醫生一般是以兩耳的穴位都壓上豆為主。在平時,減肥者只需每隔三個小時輕柔地捻一捻,一天捻三次就行,既不用挨餓,也不用忍受針灸等減肥治療法的痛苦。

選擇耳穴壓豆的其他病症

失眠 頭痛 小兒遺尿 眩暈

腰腿痛

一般花費:3元/次 

Top5 拔罐療法

每到寒氣襲來時 拔罐一族大量增

冬天的北京寒氣襲人,稍不注意人就可能受涼,出現腰背疼痛等問題,所以,每到天氣轉涼時,用火罐來拔除寒氣的人就會大量增加。

和美容院裡動輒幾十、上百的價格比起來,中醫醫院拔火罐的治療費用是比較低的,所以也就培養出了定期“拔罐一族”。 

由於拔火罐療法相對比較簡單,許多人喜歡自行在家操作,但是經常出現燙傷等問題。

醫生提醒,在自家拔罐子時,一定要注意罐內點燃的酒精、紙團等不能燒到瓶口處,否則很容易燙傷。另外,拔火罐的部位最好以“皮糙肉厚”的地方為宜,皮膚細嫩處,如眼睛四周,或是有傷口處、出血部位等都不宜去拔。

拔罐方法

水罐法 針罐法 藥罐法

走罐法 抽氣罐法 擠壓罐法

一般花費:3元左右/次 

其他熱門療法

穴位貼敷療法:主要是通過穴位皮膚組織吸收藥物有效成分,發揮治療作用。經皮膚穴位吸收的藥物不經過消化道且極少通過肝臟,可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並能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主要包括“冬病夏治”、“冬病冬防”,也就是大家平時稱的“三伏貼”和“三九貼”。目前,正是“三九貼”的最佳時機,有咳喘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不妨前去醫院進行貼敷。

費用:30/次

艾灸:是通過點燃經加工成條的艾草,在患者的相應部位進行“熏烤”,把體內的淤滯驅趕出來,分為艾條灸和艾炷灸。

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是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姜、蒜、鹽等都可充當“媒介”。是將艾絨做成艾炷放在姜、蒜、附子餅等介質上再放在穴位上點燃艾炷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多在醫院操作使用。

費用:4元/次

電針:就是在給患者扎上針之後再通上電,這樣可加強刺激,不同的病情或穴位通過的電流頻率也不一樣。若身有疼痛、麻木或者癱瘓的人群都可試試。

費用:4元/次

梅花針:可以說是民間療法的精華之一,但也在醫院中有應用。多為叢針淺刺法,是以多枚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 (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只叩擊皮膚,不傷肌肉,針後皮膚叩刺部位泛起的紅暈形狀頗似梅花,故得名“梅花針療法”。

針灸
針灸

梅花針可治頸肩背痛等各種疾病,若是有脫髮的困擾,不妨也來試試。

費用:4元/次

神燈:聽到這個名字,大家是不是想起了“阿拉丁神燈”,不過,我們這裡講的是中醫裡的一種療法。其實,就是把醫用的烤燈放在離所選穴位有一定距離的位置上,進行加熱,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

費用: 1.5元/次 

中醫夏季養生

"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人雖然是有思維、有情志的高級動物,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情志,但人也是天地之氣的產物,只有與自然界的變化相一致,才能和諧地生存於其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特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就應該順應不同的節氣,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乃至情志,該宣發的時候宣發,該收斂的時候收斂,達到與天地相應,這就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意思是說,聰明智慧的人,都是順應四季寒暑的變化,通過調節起居、飲食和情志來調節五臟之氣,使它們與自然界陰陽的變化相統一,即"春氣之應,養生之道;夏氣之應,養長之道;秋氣之應,養收之道;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只有這樣做,外來的邪氣才不會侵犯人體,順應了四時陰陽特點,才能頤養天年!

中醫推拿
中醫推拿

那麼在夏季應該怎樣調養自己的陰陽呢?首先就要瞭解夏天的特點。

二、夏季的特點及對人體的影響

《黃帝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三月,指農曆四月至六月,陽曆六月至八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蕃,即茂盛;秀,即華美。在夏天的這三個月中,陽氣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充分交合,其間清氣充實,是自然界萬物生長最茂盛、最華美的季節。人是萬物之靈,也應該神氣飽滿,體力旺盛。夏季,人體陽氣旺盛,宣發於外,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飽滿,情緒外向,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機。這時候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較強盛,總體上顯現出夏季萬物華實的特點。夏季與其他季節不同的是,有一階段呈現出濕熱交蒸的氣候特點,不僅氣溫高而且雨水多、濕度大,最為潮濕悶熱。中醫把這一階段稱為長夏,人們容易感受暑濕之邪而患病。

三、夏季養生原則

1。夏季要養陽

《黃帝內經》說夏季應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我們指出夏季應該遵循的養生準則。養陽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陽是一種向外發散的狀態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繁華的季節,夏季養陽就是培養人體一種蓬勃向外發散的狀態。因此人們應該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應,夏天可以適當晚睡而早起,積極地參加戶外的活動。不要為了躲避陽光而長時間待在房屋裡。通過戶外活動鍛煉提高身體對暑熱的耐受性,並使陽氣得以宣發。暑熱的氣候容易使人煩躁,所以要注意養性,避免心急燥熱,通過運動發汗等方式把體內的鬱悶宣洩出去,使身體順應夏季宣發生長的狀態。

養陽即養人體的陽氣

夏季氣候炎熱,陽氣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區高溫濕熱,涼茶成為人們最愛的飲品,無論男女老幼每天必飲數杯,以此來清暑熱。 人們卻不知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人體的陽氣處於外洩的狀態,即盛於外而虛於內,過度地飲用涼茶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引起食慾減少、胃痛、腹瀉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損傷脾腎的陽氣,導致脾腎陽虛。同時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旺盛,汗出得較多,毛孔開洩,如果貪涼,如汗出後受風或空調過涼都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長夏的濕熱也最易傷及脾陽,所以不要認為夏天只有暑熱之邪,而恣食生冷,貪享寒涼。要注意養護陽氣,涼茶的配伍不要過於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更要慎服。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長夏季節高溫而多雨,濕病多見於這個季節。長夏與五臟的脾相通應,脾臟的稟性是喜歡比較乾燥而厭惡濕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濕邪所阻遏,則可能因為脾氣不能正常運化、氣機不暢導致體內水濕停聚,而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洩、小便不利、皮膚滲液、水腫、四肢不溫等各種症狀。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習俗,就起到了養脾陽而除濕的作用。 

2。夏季養生重在清

飲食養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裡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煎炸油膩、辛辣食品。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黃瓜等,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吃冷飲要適度,不可過多吃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

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

情志養生:頭腦宜清靜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煩躁不安,生氣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切忌煩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熱,從而心火內生。要使心情像清徹平靜的湖水一樣,正如古人所說要"靜養勿躁",這樣才能避免因情志誘發疾病。

起居養生:環境宜清涼

夏天不能整天倚賴空調,要趁著早晚氣溫稍低時,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避免室內空氣的渾濁。尤其是下雨時及雨後,空氣清新,含有豐富的負離子,這時應關掉空調,打開窗戶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精華。

運動養生運動要清心

運動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靜,心靜自然涼。高溫炎熱及伏天不宜遠途跋涉,以免傷津耗氣。可以選擇在比較涼快的早晚練習中醫的養生功,或漫步於江邊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園林散步,總之要多親近大自然,不能因為怕熱而只在有空調的健身房活動,在大自然中運動的收穫是室內運動所無法比的。 

四、不同體質養生方法各異

體質,即身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雙方的力量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由臟腑功能的勝衰所決定的,並以氣血為基礎。

中醫養生大全
中醫養生大全

祖國醫學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裡,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黃帝內經》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做了若干分類,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即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勝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黃帝內經》還指出由於地域環境和氣候不同,人群生活習慣不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

既然人的體質不同,那麼無論在保健養生還是疾病的治療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種體質的人群都有其獨特的原則和方法,甚至於可以細分到一人一法,這就是中醫重要的理論"因人而宜"。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繼承《黃帝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理論,並以人體正氣勝衰,結合實踐,創造了辯證施治的理論。古人還十分強調診脈,著名藥王唐代的孫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有經驗的中醫通過診脈可以瞭解病人的體質特徵,治療用藥就可以有的放矢並取得很好的療效。

  不同體質的養生

祖國醫學認為,當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時體質也會發生病理變化,根據臨床上的徵候、脈象、舌苔,可以把人分為八種病理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鬱體質,其具體養生方法如下:

陰虛體質養生

體質特點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能耐受春夏之熱,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嚴重時可出現潮熱盜汗(肺陰虛),視物昏花(肝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腎陰虛)。

養生原則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髒為重要。

養生方法

1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

2 環境調攝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耐,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3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4 起居調節因為精屬陰,陰虛者當護陰,而性生活太過可傷精,應節制性生活

5 藥物治療肺陰虛者,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者,宜服天王補心丸;腎陰虛者,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者,宜服一貫煎;其他滋陰生津中藥如女貞子、山茱萸、旱蓮草亦可選用。

陽虛體質養生法

體質特點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則易從寒化,可見畏寒蜷臥,四肢厥冷;或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養生原則溫補脾腎,因為對於陽虛者關鍵在於補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故當著重補之。

養生方法

1 精神調養《黃帝內經》中說 "肝氣虛則恐", "心氣虛則悲",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去憂悲,防驚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2 環境調攝此種體質多形寒肢冷,喜暖怕涼,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貪涼,慎食生冷,少用空調,免傷陽氣。

3 加強體育鍛煉陽虛體質者應該從夏末秋初開始鍛煉自己的耐寒力,堅持到冬天。因為"動則生陽",通過運動來提高機體抵抗力。

標籤:【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