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沐浴療法
日光浴:肌膚和陽光的健康“對話”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日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夏季養生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冬季養生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記載。《養生論》中也有“對日坐定”、“曬以朝陽”的說法。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盈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這更為詳細具體地闡明了沐浴陽光的時機、方式及益處。
從康復醫學的角度講,適當地曬太陽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和造血機能,促進機體氧化過程和肌肉關節的活動性,使人體酶系統更加活躍,進而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將皮膚中的脫氫固醇變成維生素D,可改善鈣、磷的代謝,防治佝僂病。另外紫外線還可以抑制和殺滅皮膚表面的微生物,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陽光中的紅外線能提高人體局部溫度,擴張血管,促進新陳代謝和組織再生,並能消炎鎮痛。日光浴還可以使人體的皮脂和汗液的分泌增多,有利於保持皮膚潤澤。
對於病情比較穩定,處於康復期的結核病患者,以及患有神經官能症、心血管系統疾病、關節炎、慢性腸炎、佝樓病等病的患者,經過日光浴鍛煉都能收不到同程度的療效。但是發熱、皮膚過敏、失眠以及嚴重貧血和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則不宜使用此療法。
溫泉浴:在溫暖的泉水中把健康泡出來
高於當地常年平均氣溫的泉水一般皆可稱為溫泉。中醫學認為,溫泉多性味辛熱有微毒,外浴以除疥癬諸瘡毒,並有溫通經絡、活暢氣血、化瘀舒筋之功,並使人精神愉快、情志舒展,從而使體質增強。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就有用溫泉治療皮膚病的記載:“教患疥癬風癩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得汗乃止,旬日自愈。”
需要提醒廣大讀者的是,溫泉浴不同於一般的沐浴,因溫泉成分不同,沐浴的時間長短亦應有差異。洗氡泉浴時,時間以每次10~20分鐘為宜,若是微溫浴可長些,高溫浴則不宜時間過長。進行碳酸浴時,應防止過多吸入碳酸氣,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故應隔日進浴一次或連浴2 日休息1日,每次8~15分鐘。出浴時,不要突然起立,以防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摔傷。婦女在月經期、孕期不宜洗溫泉浴。急性發熱性疾病、急性傳染病、高血壓病等患者均不宜洗溫泉浴。
泥漿浴:在泥土給肌膚的“按摩”中去痛除疾
在我國許多醫學著作中均有泥療法的記述,比如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急且尿瘡中,乃拔向日閉氣三步,以刀掘地,作小坎。以熱湯沃坎中泥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並以少泥,泥之瘡上,佳。”近年來國外泥漿浴比較流行,我國遼寧的楊崗子也有這樣的泥漿浴室。泥漿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如矽、氧化鎂、氧化鋅及氧化鈣等,有振奮精神、清潔皮膚、收緊毛孔以及美白肌膚的效果,對治療皮膚病和風濕性關節炎有特效,健康的人在泥漿池內泡上一段時間,也有消除疲勞的益處。
從養生康復學的角度看,泥漿浴主要有三大保健治療作用。鎮痛作用:溫熱的泥漿能促使人體神經系統敏感性降低,從而減輕風濕、類風濕、外傷後遺症、腰腿痛等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疼痛,經過幾個療程,病人的疼痛會逐漸減輕;“按摩”作用:當泥敷貼於人體表面時,人體皮膚肌肉層會產生相應的抵抗力,進而促進人體皮膚彈性增強,有益於舒張腠理,類似於對皮膚的一種保健按摩;營養作用:泥漿特別是礦泥裡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進行泥漿浴時能起到一定的營養肌膚的作用。
沙浴:磁療與熱療的完美結合
我國古代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本草拾遺》中都有對沙浴療法比較詳盡的描述。比如陳藏器在其所著的《本草拾遺》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六月河中諸熱沙,主風溫頑痺不仁,筋骨攣縮,風掣癱瘓,血脈斷絕。取干沙日暴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則更易之。”沙浴後,人體全身氣血運行加快,有利於保持經絡通暢,進而攻邪外出,對於寒濕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尤為明顯。另外,沙浴相較於泥漿浴而言,更容易加強人體的汗腺分泌,有利於加速水腫的消散,促使新陳代謝,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此外,沙浴還具有防止人體內淋巴液和血液滲出、促進滲出液吸收等作用。
從現代康復醫學的角度講,沙浴還具有較好的磁療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和血管栓塞性脈管炎等疾病,均具良好的功效。通過沙浴的熱療、磁療的雙重作用,能夠有效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調整全身的生理反應,進而激活與恢復人體的神經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陳代謝,活躍網狀內皮系統功能,調節機體的整體平衡,以此達到治病的效果。
沙療的適應範圍較廣,除年老體弱、嬰幼兒、孕婦、經期婦女以及患有器質性病變的病人外,諸如偏頭痛、神經系統疾病的後遺症、高血壓、雷諾氏症等,以及關節炎、腰腿痛者均可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