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講究追求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國武術可謂說是歷史悠遠,源遠流長了。那麼你對中國傳統的武術的瞭解有多少呢?學習中國武術對我們的身體是不是有所幫助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給你解說下吧!
中國武術的淵源 你知道嗎
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是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特點的運動。
在其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玄機秘法,深奧莫測,蘊含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武術作為一種技能和技藝,還有待於人們去認識去挖掘、整理和發展。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生存自衛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摔、等動作,手格猛獸,尤其是私有制萌發後,部落間的戰爭使人與人相互打鬥的技術不斷發展。
散手古稱:相搏、手博、白打、拍張、手戰等,又稱打擂台,俗稱散打。
春秋戰國時戰爭頻繁,“相搏以較普遍在軍隊中和在民間也有了較技的場面出現,加之在軍事上,兵法理論的傳播及在武藝的理論上也有發展。
秦朝時叫“手搏”,比武已十分盛行,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的秦墓中出土的文物上就有“手搏”比賽的場面。
隋唐五代時,“手搏”、“角抵”,倍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
當時的“手搏”、“角抵”比賽中可看出大體規則情況:
一、不按體重分級;
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活動場地多在方形的檯子上進行,沒有護具,比賽時多赤身穿短褲,犯則處罰不明顯,獲勝者給於重獎。
宋代“手搏”作為強身、活動手足的重要手段,比賽很盛行。
元朝、明朝時徒手較量的技藝發展的很迅速,正規的比賽民間叫打擂。
清代伴隨習武的盛行和農民運動的開展出現了不少練武的“社”、“館”因而通過比武較量發展技藝,“打擂”在民間也很流行。
民國初期,習武開禁拳技之風蓬勃一時。
1909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1910年3月改為精武體育會。
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考,比賽10天。參加者是國術館的教師和學生,散手比賽三局二勝,採用雙敗淘汰制。
比賽在長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體重分級。
規則要點不帶任何護具,凡用手、肘、腳、膝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一點,擊中眼部、喉部、襠部為犯規,犯規三次取消比賽資格,犯規嚴重者一次即取消比賽資格。
1933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二屆國術國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人數不限,項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被當作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和發展。
1952年武術正式被列為推廣項目,先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推廣表演競賽的重點,但散手仍在民間流行。
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散手在民間武術界也很盛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調賽和研究。
1985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從此成為公安系統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賽。
1988年,中國武術協會首次舉行了國際武術散手擂台邀請賽。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近60名運動員進行了3天的激烈角逐。
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它的拳種繁多,門派林立,不僅僅是其攻防自衛,養身健體,藝術審美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中發展起來的,受中國古代道家、儒家、釋家等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響又含涉有傳統醫學、孫子兵法等理論,形成了獨有的武學文化。
古代的哲學思想辯證法無不體現在武術的理論與實踐中,如:太極說、五行說、八卦說等,陰陽學說、剛柔說、生剋制化等的辯證思想,儒家的藝無德不立,尊師、謙和、忍讓等武林遵奉的道德標準。
佛家的慈悲為懷,以仁為本,化惡揚善等戒條。結合傳統醫學的養生、傷科推拿、以及孫子兵法在技擊中的運用,對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理論上起到核心的指導推動作用。
武術發展到宋元以後已形成眾多武術流派,明代以後發展更加迅速,拳種繁衍眾多,派別林立,清初黃宗羲曾有內、外家之說,明末清初,武術界又常有所謂南派、北派說,認為南派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
北派則有彈腿、查拳、八極、八翻、通背、劈掛、戳腳、少林、長拳、迷蹤、地躺拳等、又有以自然、山川地理分為:武當派、峨眉派、少林派、衡山派等等。
又有以太極形意八卦為內家:少林等為外家,又有以動物命各的象形拳,如:虎拳、鶴拳、螳螂拳、鷹爪拳、猴拳、蛇拳等,中華武術可謂博大精深。
僅以中國武術大詞典收錄的流傳於全國各民族人民中間的武術拳種就有320多個,拳術套路750多種,各種器械套路720多個,可謂百花齊放。
但不論何拳種都講神形兼備,內外兼修,陰陽對立統一觀等古老的哲學思想無不滲透於武術的術道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直接交融顯現在武術的理論和實踐中。
中國傳統武術講“巧”的追求,而不同於西方人力的崇拜。
武術的技擊散手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學以致用的體現。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走進千家萬戶。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散打愈來愈受到國內外人們的喜愛,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有過不少曲折沉浮。
自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的競賽項目以來,對宏揚中國武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散打即有別於其它體育項目,也有別與世界各國的搏擊術。
散打是競技體育的運動項目,突出了對抗性的特點,為了安全,取消了易至人傷殘的打法。
如:拿法、肘法、膝法等技法,並規定了禁擊部位:襠、後腦、頸等部位。武術散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在傳統武術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它運用踢、打、摔的技法來展現,在規定的場地上,遵循制定的規則來完成比賽。
散打近年來在各級體育部門的領導下發展很快,結合現代科學的訓練方法水平在不斷的提高。
隨著世界體育的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參與體育觀注體育以然成風,各國武技的相互交流也在迅猛發展,爭相推向奧運。人們在觀賞它的審美價值外,更關注它的實戰性。
在中美之戰散打對拳擊的勝利之時也要看到不足,散打在世界搏壇的位置和危機感,現在放開了對膝法的限制但還夠,過多的限制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
現在世界自由搏擊的堀起,各國武技的發展,要使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立世界巔峰,就要在加強散手科學訓練的同時,挖掘傳統的武術技擊理論和技擊方法,去偽存真、融合在散打的教學訓練中。
更好的宏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博大精深的技擊術,找回武術的魂魄,揚我國威,強我民族,迎接來自各國武壇的挑戰。
教你中國武術健身操
你覺得健身很無趣嗎?不彷來試試現在當熱的功夫健身法吧!現在健身再也不是單單只是舉舉啞鈴、跑跑步而已。
源自於中國傳統武術的健身操或是有氧運動正襲捲全世界,許多健身房也紛紛推出類似的課程。
例如結合了空手道、跆拳道、拳擊和所組成的戰鬥拳擊有氧運動,搭配節奏強烈的音樂,不但可以燃燒脂肪又不會覺得無聊。
當然,中國武術也有比較緩和的招式,例如強調調身、調心、調息的保健氣功或是元極舞、太極拳,除了具有消除疲勞的功效之外,還具有強化身體與內臟的特點。
在此,我們將示範一系列以中國基本武術招式為基礎的健身操,你也可以當作從事運動前的暖身運動,絕對讓你整天生龍活虎、神清氣爽!
武術的特點及作用
武術特點:
寓技擊於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服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
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
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
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
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能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
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
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繫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
“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
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
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
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作用:
高素質,健體防身: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平衡、跳躍、翻騰、跌扑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
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
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鍛煉意志,培養品德:
練武對意志品質考驗是多面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志。
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志品德。
競技觀賞,豐富生活:
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
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讚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里內皆來觀”。
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
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
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瞭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
武術通過體育競賽、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中國武術現已成為大家每天鍛煉的必要運動了,它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有時候還能防身。武術還可以鍛煉意志,培養品德,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標籤:【傳統武術】